舍利一般为白色颗粒物,表面细腻光滑,也有五彩舍利出现。舍利的形成至今无一致结论,佛家认为,释迦牟尼佛舍利最为稀有。
那么佛家所谓舍利是指什么?舍利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对于寻常百姓无疑是个不解之迷。近代以来人们不断提出各种质疑和猜测,试图通过现代手段,从唯物论和实验科学的角度分析解读舍利的形成。目前有3种比较流行的说法:
结石说
这种说法认为,僧人常吃素食,植物纤维多,钙质物沉淀为核,又经长期修行,体内发生了一些化学变化,所以火化以后,留下一些钙化物,形成人体内的“结石体”,如胆结石、肾结石等。这些物质见火不化,且多呈颗粒状。结石的成份有石灰石、炭酸石、碳、铁、铜及少量的蛋白质,还有人体自然分泌的粘液、胶状物。形状则有椭圆形、球形、多角形、桑椹形、洋梨形,形体小者如细砂,大的同鸡卵。石色有白、黄、褐、绿、黑,质地或外硬内软、或硬如石子,有不透明的,也有半透明的。其成因有的属于体质、有的属于遗传,但大多数是因缺少运动、胆汁淤积或食无定时而形成结石。数量从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到上千个不等。根据结石的解剖记录,10个人中就有一个体内有结石。此说有一定代表性。但佛教是信仰的哲学,因此这一说法不为佛家所接受。
玉箸说
持此说者认为,舍利系精液之凝固。精液在体内,初以脑为发源地,由脑通过背脊而至肾囊。如果始终没有排泻则最后仍归纳至脑海,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修炼佛法的人多通过修行玉箸使精液停留在脑间。此说尚未被现代实验科学所验证。
外物说
舍利形成有外在来源。一是在火化过程中所用燃料夹杂的砂石、玛瑙、玉石一类的东西和松脂与香灰的混合物;二是佛珠等随身物品中夹杂的玛瑙玉石等;三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如僧人圆寂后,其他僧人塞到其口中或者手里的一些东西。(信息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