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层峦叠翠的鹭岛名山五老峰南麓,依山面海,风景秀丽。寺院建于唐会昌、大中年间。五代时有古德清浩城在此结庐栖隐,净修佛法,始称“泗洲院”。宋初高僧文翠,断臂息心,参悟禅机,改曰“无心岩”。元废。迨至明初复建,更名为“普照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时殿堂院舍初具,住僧常达百余众。延及清康熙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琅将军捐资修建寺院,并增建大悲阁,供奉观世音菩萨。因寺院位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南,相随类比,故此更名为“南普陀寺”。此后数百年来,经历代住持如景峰、省已、喜参等诸位高僧多次相续扩建,至民国初年,已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
南普陀寺原为临济喝云派师徒世袭寺院,民国十三年(1924年),喝云派法裔住持转逢和尚将寺院改为十方丛林道场,推选云门派裔会泉和尚为首任方丈。翌年创办闽南佛学院,延请当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为第一任院长。民国34年,闽南佛学院又延请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来院讲学,开办佛教养正院。从此,海内高僧频繁往来卓锡传纪,弘开法筵:十方佛子负笈毕聚,竞相求法。道风日盛,遐迩驰名。80年代以来,欣逢改革盛世,国运昌隆。南普陀寺在前任方丈、当代高僧妙湛法师的住持下,重兴寺宇,增建殿堂,于1985年复办闽南佛学院,并首次招改女众学僧,分设宿舍、法师楼、图书馆等,使闽南佛学院规模不断扩大,设施日臻完善。同时南普陀寺增建了东、西山门、海会楼、普照楼,佛协办公楼、慈善楼、上客堂和禅堂等建筑。1994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佛教慈善事业基金会,造福社会、回报众生,使千年古刹呈现前所未有的焕发恢宏之貌。 南普陀寺依托五老峰,“五老凌霄”乃厦门八大胜景之一。“圣德昭传东海岸,辉光普摄五老峰。”每遇山雨初霁,峰顶云雾蔚荟缥缈,如五位老人凌空而坐。登于五老峰之巅,极目远眺,海空寥廓,波涛汹涌,浩渺无边;低首俯瞰,殿宇重重,烟霞蒸蔚,恍若仙境。真可谓“喜瞻佛刹连黉舍,饱听天风拍海涛”,“鹭岛名山藏古刹,梵宫胜景纳游人”。 该寺其主体建筑以中轴线为主,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依山而建,层层升高,高低俯仰;梵宇琳宫,参差错落,所有建筑,一律采用古代宫殿式的重檐飞脊式屋盖,均覆以琉璃瓦,使之协调统一,全寺周围有石墙建筑工艺精湛,结构严密,具有独特的闽南建筑风格。重檐飞脊,夺人眼目,雕梁画栋,美不胜收。其中最为独特的建筑大悲殿,为斗拱结构的无梁殿,古称蜘蛛结纲。 南普陀镇寺之宝为明朝观音塑像。又藏有清乾隆御碑八块。 自唐末开山以来,南普陀寺高僧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有转逢和尚、会泉法师、太虚大师、弘一律师和妙湛法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