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幢寺位於广州市同福中路337号,始建於明末清初,迄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寺貌庄严、殿宇雄伟、净域宏敞、佛缘鼎盛而闻名於世,被誉为广府五大丛林之一。
该寺相传南汉时代是“千秋寺”。後年久荒废,变为居民丛冢。明朝末年,为富绅郭龙岳的圆地。僧人光牟、月池师徒向郭募得此地建佛堂,依佛经海幢比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经成佛之意,取名“海幢寺”。 清初,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继茂欲建王府,照王贝勒形式烧制琉璃瓦,後因朝廷复议不准按宗藩形式建造王府,遂将琉璃瓦施予寺院,同时,礼请曹洞宗第三十三代法裔空隐和尚在此驻锡,天然和尚(三十四代)、阿字和尚(三十五代)、古云和尚(三十六代)先後在此住持传法。永历帝臣金堡也曾在此当和尚,法号今释,又名澹归。从此扩建殿宇,广植林木。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大雄宝殿、地藏阁,次年又建天王殿、韦驮殿、伽蓝殿等,一时高僧云集,盛极一方。 海幢寺历史悠久,林木参天,浓荫覆地,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海幢春色”为昔日脍炙人口的羊城八景之一。名胜古迹和珍贵文物有海幢论鹰爪、十六罗汉、四大金刚、三须观音、猛虎回头石、海幢宫瓦、澹归碗、幽冥钟、星岩石塔等一大批,丰富多彩。加上天然和尚等高僧著述颇丰,又延师授徒以诗学,故诗僧特多,有“天然门下,诗僧六十”之美誉。因此,历史上海幢寺不仅是弘法修禅的场所,也是名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地方。 自清末至民国,由於战乱频仍,文物古迹屡遭破坏,除天王殿、塔殿外,其馀殿宇多被拆毁。1933年,海幢寺改为公园。在十年浩劫中,海幢寺又遭到严重破坏,全部佛像荡然无存,不少珍贵文物亦被毁坏。 1993年海幢寺恢复佛事活动,经逐步修葺,海幢寺依然绿树婆娑,环境清幽。矗立於水池中的“太湖石”高可及丈,形态嶙峋奇特酷似猛虎,蓦然回头张口怒吼,因名“猛虎回头”。石上镌有宋代书画名家米元章(即米芾)题名,为石中之妙品。千手观音线刻石碑,构图独恃,刻工精细,系本寺古物,几经沧桑仍然幸存,倍加珍贵。殿旁有古崛雄奇、干粗数围、葱郁繁茂的斜叶古榕树,还有相传为郭氏花园旧植的鹰爪兰,盘曲苍劲,“花发终岁不绝”。两者均为四百馀年的古代花木,广州市政府列为古代名木加以保护。新建宝岩石塔、放生池,增添了古寺的风采。 大雄宝殿和塔殿系原有古建筑,碧甍叠盖,宝顶飞檐,庄严古朴,结构雄伟。殿内新铸三尊铜佛,法相庄严,每尊高六米,重八吨,殿後千手观音,仪态慈祥,造型优美。原有的天王殿和令人敬畏的四大金刚,现已重建,恢复原状。海幢寺原有的古刹风貌,重现於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