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道场 >> 江西 >>

宜丰普利禅寺

分享到:

 

   江西省宜丰县同安乡的洞山,古木参天,山石奇伟,风景秀丽,洞山古有普利寺,为神宗曹洞宗之祖庭。从同安乡政府所在地去洞山,走依山就势的十里古道,穿过罗汉林,越过金刚岭,近洞山山口一处牌楼耸立,上刻“古洞云深”四个庄严道劲的大字。离牌楼不远,在水流湍急的葛溪上,横跨着逢渠桥,桥为单孔石砌,是宋代人为纪念洞山良价惮师而建造的。

  据说当年良价到云岩昙晟禅师处参禅问道,临别之时,良价向昙晟禅师说:“师父去世后,忽然有人问我还能形容师父的样子么?我将如何回答?”昙晟禅师沉默良久,然后回答说:“只是这个。”洞山良价沉今一会儿,昙晟禅师说:“你今后担当起弘法的大事,应当审慎。”良价怀着未完全了悟的心境,辞别了老师,但师父所说的“只是这个”还不时索绕脑中

  有一天,良价来到洞山的葛溪,正当要渡过之时,忽然发现水中自己的倒影若隐若现,于是彻悟“只是这个”的禅意,因此他当下立即作了一个偈,颂:“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良价了悟之后,随即募化洞山的山场田地,建起了普利禅寺。良价建寺以后,四方的僧徒陆续来到洞山学取禅法,人也越来越多,洞山良价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寺院的规模也逐渐增修,晨钟暮鼓,香火鼎盛。就连居住在曹山(今江西宜黄县内)的本寂和尚也来向价学习,本寂尽得良价之心意,遂将良价的主张为文闸发,他们师徒共同倡导“五位君臣说”,即良价为接引、勘验悟学之人的学说和方法。用“正”(体、空、真、理、净),“偏”(用、有、俗、事、染),“兼”(非正非偏,亦即中道)三个概念,配以“君”、“臣”之位,用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万有的关系,用以教授上中下三根的学法之人。那些承认有真如本体,而不知万物由本体派生,忽视用的关系,这种人属“君位”。承认现象是假,不知求本体,忽视体,这种人叫“臣位”。承认现象为假,又追求本体,但未至极点,叫“臣向君”,承认有本体,开始由体及用,但未至极点,叫“君向臣”。而本体和用相即不二。不落有无的为“君臣道全”,这是觉悟最高的境界。

良价禅师

  良价禅师(八○七一八六九年),俗姓俞,幼时从师念《般若心经》,当读到“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一句时,忽然用手扪住脸,问:“老师,我有眼耳鼻舌等,为什么经上说没有?”其师惊异地回答:“我不能是你老师。”然后劝其到五泄山投灵默禅师出家。初参南泉普禅师,正碰上普愿在设斋祭祀已故的马祖道一大师。普愿设斋时说:“明天我们将祭马祖大师,不知马祖大师还来不来?”大家都默不作声(因为马祖巳故,如何能来)。良价站出来答道:“马祖大师等到有同伴时就会来的。”普愿听此便赞叹:“这小子虽然是后生,但大可造就”良价便回他说:“师父您可别贬低众人,抬高我呀!”

  “马祖大师还来不来”,这意思是指马祖大师的大机大用的禅法还能不能传承下去,良价回答意思是只要后人真正了悟了道一祖师的禅法要旨,一定会慧灯不灭,代代相传。

  良价参沩山灵佑,便举“无情说法”的公案求教,灵佑竖起拂子问:“懂吗?”良价说:“不懂,请师父说明。”灵佑说:“父母所生的嘴巴,终不肯为你说。”良佑指点良价去云岩昙晟禅师处,希望昙晟“拔草瞻风”,使良价长度开悟。

  良价到云岩昙晟处,举述了与灵佑的对答,然后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可以听到?”昙晟:“无情的人可以听到。。”“师父听到了吗?”“我如果听到了,那你就听不到我说法了。”良价又问:“我为什么听不到?”昙晟于是竖起拂子说:“无情说法,你听见了吗?”“没听见。”“既然我说法你听不到,更何况无情说法。”良价又问:“无情说法出自什么经典?”“《阿弥陀经》说:‘水乌树林,悉皆念佛念法。’”良价于此有所省悟,随口述一颂:“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方得知。”

  看小鸟啼啾,悲怜心起,见滔滔流水,无常念起。用你的双眼慧目观世界,天地万物禅机潜隐,自然大法如何了却,这不是无情说法,又是什么呢?

  良价和密师伯散步过河,良价忽问:“从桥过河怎样?”密师伯说:“还不是不打湿脚。”良价说:”亏你这把年纪,还说这样的话。”密师伯反问:“那么你说,怎样说才好?”良价说:“应该说是脚没打湿。”过桥不久,忽见树丛中出来一只白兔悠闲而走。密师伯见此说:“这就好比白衣平民,拜为宰相,看上去多美。”良价又开玩笑说:“你这把年纪,怎么又说这样的话?”“那应当如何说呢?”“世代贵官,暂时落魄。”

  一正一反,无分无别,悟其禅真,就是去其分别之心,脚湿不湿,当官不当官,皆无多大关系,抓紧时间,彻悟世界人生,这确是一件大事。

  一僧问良价:“什么是佛?”良价答道:“麻三斤!"

  “麻三斤”的公案,可谓是蚌蛤禅,才开两片,露出肝肠。禅机藏而不露,一旦开启,便昭然若揭。

曹山本寂掸师

  曹山本寂禅师(八四○——九○一年),泉州蒲田人,俗姓黄。少年习儒经,十九岁出家,百师从洞山良价禅师,成为真法嗣,发扬曹洞宗。

  山本寂初参良价时,良价问:“你叫什么名字?”本寂答:“我叫本寂。”洞山良价又问:“哪个呢?”本寂说:“不名本寂。”'

  良价对此很是看重,本寂为良价门下的高足。经过多年的修习,本寂准备向良价辞行,良价密授禅旨,于是问道:“你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到不变异的地方去。”“不变异的地方,岂有去处?”本寂回答:“去了也不变异。”

  有道是自然万物,千姿百态,循环生长,变化无穷,心守常静,不随物转,任何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平等对待,真如不动,随顺自在。

  一弟子问本寂:“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沟壑里到处都是。”弟子似有所悟,又问:旨“如果弟子悟了以后,当在每天十二时辰里,如何才能保持巩固?”“好比路过有毒的地方,要一滴水不沾。”弟子又问:“那么刚一判别是非,就纷纷扰扰,失掉本心,该又怎么办呢?”本寂大叫:“斩!斩!”

  设向进境,层层惟进。佛法到处都是,即佛法平常,生活中充满佛法,在于人去发现。“滴水不沾”即纤尘不染,悟了以后,仍要恒久把持,不得起恶念。“斩”,斩断是非,对立之分,超越一切思辨、判断,得大圆满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