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寺位於燕山南麓天津市蓟县城西门内。寺之得名,一说是安禄山在此起兵叛唐,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名;一说是寺西北有独乐水,故名。相传创建於唐贞观十年(636年),由尉迟恭监修,後毁。辽统和二年(984年),秦王耶律奴瓜重建。其後,又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特别是在明万历、清顺治、乾隆、光绪时期和1949年後,工程规模都比较大。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寺前曾砌照壁,并在寺侧兴建行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寺内有观世音菩萨的大塑像,故又称“大佛寺”。
该寺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建筑,其它都是明、清所建。布局、结构都比较奇特。全寺建筑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西部分别为僧房和行宫,中部是寺庙的主要建筑物,白山门、观音阁、东西配殿等组成,山门与大殿之间,用迥廊相连结。这些都反映出唐、辽时期佛寺建筑布局的特点。 山门建筑在一个代矮的台阶上,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柱身不高,侧角明显;斗拱雄大,布置疏朗,高度约为柱高之半;屋顶为五脊四坡形,古称“四阿大顶”,檐出深远而曲缓,檐角如飞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鱼尾翅转向内,与明、清寺院建筑的大吻龙尾翻转向外不相同,是我国较早的鸱尾实物。南面檐下正中,悬有“独乐寺”扁额,相传是明代严嵩手笔。山门中间是门道,两厢分别是哼、哈二将塑像,威武雄壮;两边山墙上都有彩画,华而不俗。 主体建筑观音阁,是一座三层木结构的楼阁;因为第二层是暗室,且上无檐与第三层分隔,所以在外观上像是两层建筑。阁高23米,中间腰檐和平坐栏杆环绕,上为单檐歇山项,飞檐深远,美丽壮观。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耸立着二尊高16米的泥塑观音菩萨站像,头部直抵三层的楼顶。因其头上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又称之为“十一面观音”。面容丰润、慈祥,两肩下垂,躯干微微前倾,仪态端庄,似动非动。虽制作於辽代,但其艺术风格类似盛唐时期的作品,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观音塑像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塑像,造型匀称,姿态优美。这也是辽代的原塑。观音阁下层的四壁上满是彩画,为十六罗汉立像和三头六臂或四臂的明王像,间绘山林、云、水和世俗题材画。此系明代画师之作,至今保存完好,画面清楚,色泽鲜明。观音阁内以观音塑像为中心,四周列柱两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将内部分成三层,使人们能从不同的高度瞻仰佛容;梁枋绕像而设,中部形成天井,上下贯通,容纳像身,像顶覆以斗八藻井,整个内部空间都和佛像紧密结合在一起。阁内光线较暗,正面光线较足,像容清晰,背面仅可辨轮廓,从而加强了佛寺的神秘性。整个楼阁梁、柱、斗枋数以千计,但布置和使用很有规律。梁柱接杆部位因位置和功能的不同,而使用了24种斗拱。其大小形状,无论是衬托塑像,还是装修建筑,处理都很协调,显示出辽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此阁虽历经多次大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并以其建筑手法高超著称。 寺前是乾隆十八年扩建的照壁、东西配殿和东院的行宫,完全是清代模式。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和1949年前夕,独乐寺遭到了严重破坏,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一些塑像和壁画遭到损坏,寺院残破不堪。1949年後,独乐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拨款维修,最後一次维修是1998年。如今寺院和佛像均已修葺一新,千年古刹重放光芒。本寺属密宗体系,著名方丈有谈真太师。此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天津市文物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