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凌晨寺初建於1910年,由页善开女修士(又名东姑)开山,建净室五幢,名“积善堂”,又名“蓬瀛古洞”,因当地居民常往参拜洞内供奉之观音大士,故俗称为“观音庙”。页东姑於1940出去世。1941年道埸转而独尊佛教。
海山法师,湖北黄陂人,十七岁披剃於湖南相国寺,次年於南京宝华山慧居律寺圆具,后遍游名山,饱参知识。1941年,在上海华严大学亲近月霞法师求学。他曾三朝四大名山,十礼仰光大金塔及泰国、缅甸、印度、期里兰卡等佛迹;1950年,海公自泰国弘法回港,挂锡於观音寺,并倡办华严法会,诵华严经,后更办七禅法会,广弘佛法。1952年,在蔡兆垣居士协助下,重修旧殿,将门匾新题为“观音殿”,寺院正名“观音寺”,海公升座为住持。1963年海公往生。1965年融灵法师荣升住持,一直主理寺务至今。 占地八千二百平方米的观音寺於1990年6月重建。工程耗资四千多万元,得到胡文虎夫人陈金枝女士及节嘉诚先生为纪念爱妻壮月明捐款,再加上各方筹集,水到渠成。两年后即1993年1月3日举行重建落成开光典礼。重建后的观音寺系参照北京颐和园佛香阁为重建蓝本,故不但气象壮严典雅,建筑布局在香港梵宇中更独树一帜。 观音寺重建后的新殿高二十四米,分三层,喻佛、法、僧三宝,故名为三宝殿。顶层为万佛阁,圆拱形楼顶安奉一万尊佛像围绕,中奉五方佛,居中之毗卢遮那佛,法身高1.2米,其余东南西北各有一尊身高1米的佛像,合称五智如来。中层为藏经楼,存放三藏十二部藏经及佛藏典籍,殿内供奉三大士圣像,包括大悲观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及大行普贤菩萨。底层为观音殿,中奉观音菩萨像,宝相慈妙壮严,手执法器,垂护众生。4.9米高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像两旁各置八尊栩栩如生的楠木彩塑罗汉圣像,各高两米多,构成罗汉伴观音的妙像。四壁有四幅自日本订造金色铜蚀的观音壁画,各高3.6米、阔5.54米,描绘观音菩萨示现三十二应身,闻声救苦的广大宏愿,为寺院中罕见的佛教艺术铜画。殿外两厢采平行布局。右侧设有鼓楼及香积厨,左侧建成有钟楼及客堂。钟楼兼作地藏殿,殿内寺钟重逾千斤,钟声清越,响彻羌山、鹿湖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