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寺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芒市中心,是芒市地区现存较好的一座佛寺。粉墙绿瓦,层楼叠阁,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面对连绵伟岸的青山,背靠悠悠的芒市河,与风格独特的傣家竹楼、风光绮丽的亚热带景色相映成趣。
菩提寺初建于康熙十六年(1667年),因寺前有一株茂盛的菩提树,故得名。傣语称之为“奘桐”,意为宝石寺。 菩提寺是宫殿瓦顶式的木架楼房,属楼奘无塔寺,坐西向东。寺院占地3600平方米,其中寺基座占地1000平方米,寺高14米,佛殿由屋架、屋脊、殿尖三部分组成。屋架以木结构为主体,十二根通天大柱拔地而起,穿过楼板直抵梁架,组成中堂顶架的本部(即正殿),两侧略小的木柱承接副梁构成四周的偏厦,使殿堂更加宽敞。整个殿内共有53棵木柱支撑,楼下中空,离地约两米。月圆形的正门向着东方(据传释迦牟尼修炼成佛是面东盘坐),正门的南北两边为侧门。外沿镶板壁,木料選材考究,结构严密。大殿屋脊为上小下大的重檐建筑,歇山式。屋顶的举折及屋角出翘形如飞鸟展翼的重檐坡面各部分曲线流畅,造型优美,屋脊、檐面、翘角等均有鴟吻装饰。傣族、汉族的歇山式屋顶与杆栏式木结构巧妙地结合起来,又融合从缅甸引进的黄铜镂空、缨络垂吊工艺,光艳夺目的“提奘”(小塔)悬于屋脊正中。 殿前台阶两旁,一对“嘎朵”(缅语传说中一种奇兽)雄姿勃勃,陡添几分庄严静穆气氛。佛殿正中,约三米高的释迦牟尼佛像端坐于莲台上。佛像流金溢彩,形体匀称和谐,表情生动细腻,面带慈祥的微笑,体态端庄。佛祖的两侧佛龛内,供有数十尊造型逼真,表情各异的佛像。其中有中国佛协1956年、1990年先后赠送的大小铜佛各一尊,极为珍贵。 与其它佛寺不同的是,菩提寺佛祖像前的左右两侧,迎门站着一对似真人般大小的塑像。左边的女像各“木林灭黑娜”(傣语传说中的护法神)。右边男塑像各“鱼说纵”,傣族上层男士打扮。两塑像均出身民间艺人之手,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历经三百多年菩提寺,珍藏着许多傣族不同时期的艺术珍品,有灿烂夺目的壁画,种类繁多的剪纸,内容丰富的万卷经书。“文革”前还存有清帝雍正所赐“佛光普照”巨匾。 菩提寺既是台心,也是各族群众的文化娱乐场所。一年中该寺主要有三次大的活动,一是春节,各族群众身着艳丽服装进寺参观娱乐,观看傣戏,共庆佳节。中缅两国僧人彼此往来,取经念佛。 二是欢度傣族、德昂族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泼水节。芒市镇附近村寨的泼水节仪式就在此举行。节日伊始,窈窕的傣族少女虔诚地向佛祖献上鲜花、贡品、院内的人工飞龙,口喷银水,上下翻腾。顿时,水花、鼓声、铃声、歌声、欢笑声交融,犹如诗的王国,花的海洋。 三是赶躲节,纪念佛祖受难,每值傣历九月十五日至十二月(阳历七月十月)这三个月中,教民禁止婚娶,忌食肉类,隔五日祈祷,供佛三天,祈求让佛祖平安渡过难关。 在历史上,菩提寺曾几经兵燹破坏而修复。1942年,日军飞机轰炸芒市,该寺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名树(即菩提树)被毁;1950年当地群众在上舞狮朝贺时,不幸失火,寺院化为灰烬。1953年当地群众集资助开始重建,中国佛教协从北京送来一尊高大的赤脚佛像。1956年州政府拔专款装修寺院,从千里迢迢的京城迎来了“佛牙”,盛况空前的“佛牙摆”,震动中外。1966年又遭厄运,寺毁僧散,1978年才再度迎得新生。修复后的菩提寺,殿堂宽敞明亮,雕梁画栋,巨形佛像,熠熠生辉。飞檐翘角上悬挂铁铃在微风吹拂下,发出轻柔悦耳的叮当声。冬日时节,晨雾笼罩佛寺,寺内飘出缕缕青烟,远远望去,古刹时隐时现,如梦如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