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禅寺位于浙江省诸暨市城东5公里处城关镇白马墩村。寺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龙华寺地处赵王山西麓。赵王山俗称“填山冈”,海拔214米。冈上有小道,南可通胡村,北可达严塘。寺前有龙华湖,坝长23米,湖内碧水清澈。龙华禅寺所在地山水秀丽,景色宜人。赵王山三条山脉似三条巨龙,自东向西奔腾而来。中间一条巨龙游至寺后辄然而卧,左右两条巨龙伏于禅寺东西两侧,若守碧水,似拱山门。禅寺南北两侧,各有小溪自山谷流出,至龙华寺前合而为一,向西流入龙华湖。龙华禅寺坐东朝西,建筑古朴雄伟。禅寺内两口古井,犹如一双大龙眼,充满灵气。古井旱而不涸,涝而不溢,夏天水凉彻骨,寒冬热气腾腾。此属特优矿泉水,古人视为龙涎圣液,善男信女竞相畅饮。
关于龙华禅寺,历代志书多有记述。明骆问礼《隆庆诸暨县志》载:“隆华庵,县东二十里赵王山,元至正六年建。”清《光绪诸暨县志》在记述白马墩溪时载:“白马墩溪源出龙华坞。有赵王山,为宋宗室袭封安定郡王赵子涛墓。前有龙华庵,元至正六年建。元发宋六陵并魏献靖王等冢,赵氏子姓自平其墓,建庵以障之。明初仍营马鬣而立碣焉。又有明初知县吴亨墓碣,题‘清廉县令吴公之墓’。经白马墩,至下袁,入胡村溪。”现寺中尚留一块“龙华庵碑记”,镌有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四月诸暨知县刘光复修庵记事。在龙华禅寺后面山上有三座僧人墓,其中一墓碑刻有“元二十四年二月圆寂,先祖学升方端禅师觉灵之墓”字样,证明该寺开山祖师为迷升方端禅师。另外,据老尼乾娥推测,龙华禅寺传承法嗣为云门宗。 相传,龙华禅寺所在山脉,古称“龙头山”。宋时,有赵子涛大将军,在与元军作战时陈亡,赵子涛人头亦被元军割去。宋皇帝得悉后,封赵子涛为安定郡王,且赐金头一个。墓葬时,为防盗墓者盗挖金头,乃虚设十八个同样之填墓。此后,凡城里姓赵人家作古者皆葬于此山,故又称“赵家填山”。宋亡后,元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地位,对宋时任官之活人予以惩办,对死者亦不放过。尤以赵子涛曾与元军作战多年,其仇恨更深,当时,不仅宋六陵被盗掘,魏献靖王等墓亦被盗发。为此,赵姓不得不自平赵王墓,并建庵宇掩护。 龙华禅寺兴盛时,殿堂齐全,竂房数百间,尼众三百余名。至明神宗年间,殿宇朽败,遂捐资重建,并由山顶迁址山麓。新建寺院规模不大,然南北楼舍高耸,前后吐殿宽大,楹联壁书均出名手。清朝时香火仍很旺盛。民国后逐步衰落。抗战期间,庵失住持,难民拥塞。1942年诸暨沦陷,中日两军激战于十七山,庵宇上空硝煙弥漫,弹火横飞。抗战胜利后,该寺一度成为中共地下党秘密活动场所。1949年后,禅寺仅剩圆通宝殿、龙王殿、北厢房以及北侧的几间破屋子残垣,一片萧条景象,但广大善男信女仍续以香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诸暨市人民政府批准龙华禅寺为开放寺院,龙华禅寺又重放佛光。1992年春,经诸暨市政府批准礼请禅宗云门法脉第十五代传人清光禅师任龙华禅寺住持,清光法师亲率三个弟子四处奔波,多方募化,筹集资金,修整殿堂。 近年来,龙华禅寺在政府关心及广大善男信女乐助下,经住持清光法师努力操持,不仅将旧殿宇并厢房修饰一新,同时又修建竂房十间,雕塑了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菩萨像,置办了全堂法器,使禅寺面目为之一新。1993年农历九月三十,恰逢药师佛圣诞日,寺内举行了千手观音菩萨像开光和挂匾法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赠“龙华禅寺”墨宝,使龙华古寺更添光彩。1994年清明节之际,寺之后山上的月观老和尚舍利塔落成。1994年10月,由旅缅侨胞传凤英老居士奉送释迦牟尼、观音等三尊玉佛连抵寺内。1995年9月,由苏州佛教居士林何炳林副林长等捐助之玉佛殿开始动工兴建,1997年6月竣工。 玉佛殿为二层八角桔红琉璃瓦建筑,上层四周全镶玻璃,使殿内光线充足,檐下四壁嵌有镂空木雕装饰,木雕之间的白壁上书有各种飞禽花卉,使在殿显得古朴典雅,充满诗情画意。殿内石雕万年台上供有释迦牟尼佛像,玉质晶莹,面如满月,慈悲祥和,光彩照人,两旁侍立者左为迦叶尊者,右为阿难尊者。两尊者前侧供文殊、普贤两大菩萨各骑狮象的座相,佛像背后是鰲鱼观音、善财、龙女及大悲观音菩萨八十四相化身,殿内两侧侍立二十诸天。殿内墙上还画有十八罗汉相,神情各异,栩栩如生,正对着佛祖释迦世尊,仿佛正聆听世尊说法;殿内后壁上还画有济公活佛,表情生动有趣;殿内天花板上画有天女散花,龙凤呈祥,整个殿堂庄严肃穆。 1998年春翻造了圆通宝殿,并与玉佛殿连结起来,使两天来往殿时不被雨淋。新塑了三十二观音应会身,供在千手观音两侧,显示了观世音菩萨随类示现,有求必应,寻声救苦的广大慈悲威之力。新造了由杨惠琴医师捐资十万元的药师殿,殿内供有木雕药师佛。目前清光法师正在募建天王殿和五百罗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