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位于浙江省鄞县鄮山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阿育王寺素有“东南佛国”之称,是佛教禅宗名寺,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因寺内珍藏有释迦牟尼的真身的知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深为国内外佛教信徒所崇敬仰慕。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涅磐,弟子阿难等茶毗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是为舍利。据传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皈衣佛教,造了八万四千座宝塔,每座塔中均藏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造好后,“会羽飞息”护送遍安于天下“八吉祥六殊胜地”。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僧人刘萨诃(法名慧达)决心寻找宝塔,当他由北而南走遍山泽,来到鄮山鸟石岙(现北仑区大碶镇)时,忽闻地下有铮铮钟声,便诚心祈祷膜拜,诵经念佛,三天三夜后,果见从地里涌出眩人心目的小宝塔,塔四方五层,高约尺四,方广七寸,内悬宝磬,中缀舍利。这就是阿育王所造的那八万四千座舍利塔之一。慧达寻得宝塔后,即就地修持行道,结茅供养。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安帝敕建塔亭、禅室,赐二十七个僧人守护。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宋文帝敕寺僧佑创寺院,立阿育王常住田。十二年又建塔寺。至此寺已初具规模。 梁武帝萧衍大兴佛教。普通三年(522年),武帝赐“阿育王寺”额,并扩建寺院,梁著名书法家萧子云书寺额。大同五年(539年),武帝听说阿育王寺藏舍利塔的木浮图遭损坏,立即下诏,由其孙岳阳王萧察负责把原三层的浮图增为五层;赐黄金五百两,造铜佛四百躯,写经论五百卷,铸四铁鼎以镇四角;拨兵士三千在舍利塔周围设营防守;敕免阿育王寺田赋。自此阿育王寺名闻天下,塔居神州第一,名士倾心皈向。唐天宝三年(744年),著名高僧鉴真和尚第三次东渡日本阐扬律宗,船在舟山海面触樵沉没,鉴真及随员被救起,安顿在阿育王舍利塔殿,绍兴、杭州、湖州、宣州等地寺院的僧人纷纷来请鉴真讲道受戒。唐中宗遣使赐金,下诏加护,阿育王寺达到了初盛。唐曾昌五年(845年)武宗下令灭佛、废寺,焚佛经,迁舍利塔藏诸越州官库。懿宗咸通中,观察使杨严奏舍利塔发出异光,,认为国内祥瑞,要求朝庭增派僧人守护。懿宗准奏,诏度三十七守之。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阿育王寺被朝庭定名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拓展为十方禅刹。熙宁元年(1068年),大觉禅师怀琏出任阿育王寺第五任住持。是时“法席鼎盛,名播天下”。元祐六年,怀琏筑宸奎阁珍藏宋皇御笔,,苏轼作《宸奎阁碑铭》。一时人才辈出,四方问道者源源不绝。阿育王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兴景象,继怀琏之后,两宋住持阿育王寺的先后有真戒、净昙、了空、介堪、圆悟、大慧、佛照、妙智、笑翁诸大师。他们学问高深,弘扬佛法,阿育王寺成了浙东著名大道场。宋室南渡以后,杭州成为全国佛教重地。阿育王寺地位也显得更加重要。高宗即位不久,即赐阿育王寺舍利宝塔“佛顶光明之塔”匾。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高宗委派径山僧宗杲大师住持阿育王寺,“四方学徒,川奔涛涌”。淳熙元年(1174年)十一月,孝宗遣天使李裕文请舍利入禁中供奉,住持从廊护送之。孝宗三番瞻仰舍利,御书“妙圣之殿”匾额。又封从廊为“妙智禅师”,并赐钱万缗。淳熙间,明州郡守赵恺更“以金造成一座(塔),奉安宝塔于其中”。宋宁宗时,大师右丞相史弥远奏请制定禅院等级,有“五山十刹”的规定。阿育王寺被列为五山之第二山,与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童寺一样,成了禅宗游方参请要地。 宋薛地于德祐元年(1276年)向元朝投降以后,元世祖即遣使迎奉舍利塔至开平府华严寺供奉。同年九年奉旨迁宝利塔到燕都圣寿万安寺。世祖忽必烈为了国家祈福,诏集僧尼十万余禁廷、太庙、还需宫及各官署设十六道场,香灯花幡,梵吹歌诵。世祖大悦,亲临致敬,赐阿育王寺名香、金银,然后遣僧录怜占加大师送塔南还,诏江浙省区修复阿育王寺殿宇。一年以后,金碧辉煌的阿育王寺以重新雄踞于鄮山南麓。元至正年间,阿育王寺许多荘田财产为豪家所占。太尉纳麟闻知,即于至正二年(1342年)委派蜀僧雪窗光住持阿育王寺。雪窗光不负众望,力馀弊端。几个月后,不但全部恢复被豪家所占的荘田、园林,还大兴土木,上至祖堂、法堂,上至廊庑、库房、杂屋依次建成,使阿育王寺成了一处名副其实的大丛林。四方僧徒慕名云集,内外不下千人。至正十年(1350年),悟光用朝廷所赐白金建成承恩阁。翰林侍学讲士黄晋撰《承恩阁碑记》。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册封阿育王寺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明万历时,慈禧太后赐藏舍利之铜塔,住持傅飞重建舍利塔殿,造廊庑、神堂、僧寮百馀间及舍利塔龛,清康熙元年(1662年),寺毁于火,康熙十八年(1679年)开始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乾隆南巡至杭州时,特赐住持畹荃紫沙门镶龙缎袍及宫绸彩缎、御荣秀袋等物。畹荃回寺后建承恩堂珍藏皇家钦赐物。以后乾隆又陆续赐给阿育王寺御书《心经》一卷,《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函及“觉行具圆”匾额。光绪年间掀起了一个修建阿育王寺的热潮。自光绪十一年至二十九年(1885——1903年),一共重建成和新殿等房屋九十馀间,并疏通阿耨过池,筑围墙,栽松柏竹梅。宣统三年(1911年)又重修大殿,从而使阿育王寺形成了一个殿宇重叠、纡廊回环、富有民族气派的古建筑群。 民国元年至五年宗亮任住持时,阿育王寺依旧注重寺院的建设,先后重建了舍利殿、藏经楼,全部盖以琉璃瓦;藏经楼内贮有乾隆版《大藏经》。“文化大革命”中,寺中佛像及历代 传下来的名人字画多被子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落实宗教政策,1979年,政府拨款六十馀万开始全面整个阿育王寺,大团结三年,中轴线按原样基本修复。东南佛国的古建筑群又成为举世瞩目的佛教道场、游览圣地。1982年,阿育王寺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观之一。阿育王寺揭开了新的一页。 阿育王寺占地八万能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二万四千多平方米,是古建筑、绘画、雕刻、园林、文物和风景名胜等艺术文化综合建筑群体。寺内殿宇雄伟,金碧辉煌;寺周峰峦叠翠,樟松参天。山光水色衬托着千年古刹,堪称梵王之宫。因寺前有形似笔架的玉几山,又好像是五支凤凰伸向寺院,故旧有“天童年(寺)是九江捧珠,阿育王(寺是五凤朝阳”之说。主轴线上的建筑有阿耨达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等。尤其是舍利殿,为其它寺院所罕见。上盖琉璃瓦,内陈五彩宝幢,内外相映,金碧辉煌。阿育王寺最有特色的佛教建筑有:(一)阿耨莲池:印度阿耨达池是恒河边上贵族洗澡丽,过上有金属栏杆。鄞县阿育王寺的阿耨达池而建。池长约50米,宽约30米,在池四周池栏杆上原装有金属栏杆,现已拆去。相对于较远处的“外万工池”,阿耨达池也叫“内万工池”。这是佛教信仰者放生之池,是个鱼乐世界。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的“鱼乐园”在南栏内侧,池南边有畹荃禅师书的“妙喜泉”石碑,碑旁有石井,泉水清冽,源源不断,池东北角是三重檐歇式三开间钟楼。阿育王寺与天童寺一样,寺内只有钟楼而没有鼓楼。(二)天王殿:重檐歇山黑瓦顶底层开间,上层五间,高约14米,正脊上有“国基巩固”四个字;檐间横匾书“天王殿”;大门上有“八吉祥地”四寂横匾,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殿内石壁,嵌有金刚经石刻18块,前后石柱刻有六对楹联,如“阿育王造浮图,其数八万四千,惟斯独著;萨诃求舍利,已历一十二代,仰如此常灵”。殿供大肚弥勒、韦驮及四大天王像。(三)大雄宝殿:面宽七间,重檐歇山黑瓦顶建筑,高约14米,正脊上有“风调雨顺”及龙鱼戏珠彩塑,檐间有“大雄宝殿”方额;下层檐下横匾书“觉行俱圆”为乾隆皇帝御书。楹联为“五千经藏,三宝法论,记从白马驮来,众生普渡;两浙名山,六朝古刹,几历红羊劫换,绀宇长新。”殿内横匾额题“善狮子吼”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殿之中塑释迦牟尼佛,东塑药师佛及阿难尊者,西为阿弥陀佛及迦叶尊者。两旁十八罗汉,后面塑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海岛图》及文殊、普贤像。殿前之两株樟树,大约三抱,高过殿顶。(四)舍利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建筑,高约13米。殿前屏门,浮雕绮丽。檐间方形额,上书“妙胜之殿”为宋孝宗御制,下檐黄匾上书“舍利殿”,殿后壁外有四幅护法神雕,形象威武生动,为唐朝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殿内正中梁上悬竖额“佛顶光明之塔”,是宋高宗御书,横匾“光明庄严”挂于南面,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塔 ,内放置七宝镶嵌的“舍利放光”之佛龛,塔下列利宾及阿育王像,石塔后面供置释迦牟尼卧佛像,长约4米。殿前月台两侧壁上立有四块珍贵的碑记,其中有唐朝万斋融撰文、处士范重书的《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朝为寺内“宸奎阁”落成书写的记事文章和张九成撰并书的《妙喜泉铭》碑。殿后有“母乳泉”,池长约2米,宽约1.5米,泉上方刻有“散曼陀华”为清朝书法家高振霄所书。殿前两棵金桂,合抱有馀,枝叶扶疏,覆盖殿庭。中秋花期,满树金色,香溢内外,人居其中,如入香海,桂花落时,遍地黄蕊,可以斗量箩檐。(五)法堂、藏经楼:在舍利殿后之左侧,二层五间,高约12.5米。楼下法堂,左右两壁嵌有释贯林十六尊者石刻像楼上为藏经楼,有徐世昌所书“天龙共护”匾。楼内珍藏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原物,清乾隆初年刊印的》钦赐龙藏计1662部、7168卷,民国时期影印的《?砂藏》计经文519册、1532部、6362卷,商务印书影印的日本《续藏和其它一些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