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雜阿含經》與初期大乘思想(2)

分享到:

釋尊自身修行六年,斷煩惱,自證解脫,然後教導弟子依法修學,同證解脫,如《雜阿含》一九經說:「比丘結所繫法,宜速除斷,以義饒益,長夜安樂」,解脫之道就是這樣展轉相傳,利益眾生;現存的佛滅後百年集成的《雜阿含經》主要是佛陀與弟子們對話,開示解脫之道。佛滅後三百多年(西元前五十年左右)開始出現大乘經典,把佛世那些「求自了」的弟子貶為小乘根性(釋尊自己也是小乘根性﹖),佛卻另外對大乘根性說菩薩法門,勸大乘者發願度盡無量眾生。大乘者提倡不斷煩惱,發願度盡一切眾生,才成就「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佛,不知這樣的發「大心」是否合乎「緣起」,可能實現﹖這樣的「佛」是否可能存在﹖

菩薩道如何行呢﹖典型的說法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為方便」。「大悲」還可以理解,「一切智智」和「無所得」則是甚深而不可思議了,或許少數智慧高超的大德才可以理解吧﹗說來玄妙,然而畢竟難以普遍。佛世的修學佛法是有離惡向善的次第──戒、定、慧等道跡可尋的,不是像大乘那樣直觀不生不滅的。當然這個「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一切法不可得」的「不二法門」是行不通的,所以大乘佛教能夠流行還是不得不有賴於供養經典、書寫、流通、布施、持戒等做功德、種善根的信仰法門。

早期的佛法和大乘佛法有許多的不同觀點。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使一些後知後覺的佛教徒者,有機緣張眼認識佛教,敢反省一些佛教問題而免於「下地獄」的恐怖、「沒有善根」的自卑。如印順法師所說「佛教聖典的原始部份,有時、有地、有人、有事,充滿現實感。離佛的時代漸遠,聖典的現實性漸淡,而理想的成份漸濃」(《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876頁),筆者認為能夠否定「佛經是佛親口所說的記錄」,肯定「經典,尤其是大乘興起以後的經典,代表各時代各學派的佛教見解」,可以說理解佛法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