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禅宗与净土(禅海蠡测〖南怀谨〗)(2)

分享到:

  禅宗究竟论

  禅宗修行,从参究自心入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犹如擒贼,必先擒贼之王。心识之王,一旦成擒,则本体自性,顿时显露,如久客还家,依然故主。众生与佛,无始以来,原本同体,念念不觉,忘失本妙明净,随无明以迁流,沉沦难拔。一旦尘尽光还,从本以来,性心依然未动。故禅者曰“明心见性”。明者,明此心之妙用灵光,见者,见此性之寂然本体。既得见性,则十方三世诸佛,与一切众生,原皆同体,何来何去,一道如如。故曰:“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如曰:佛道远旷,经有明文,须薰修无量功德,经三大阿僧祇劫,历四十一位,登菩萨十地,方能成佛。即生成佛之说,抑可狂妄!孰知此皆泥相滞教,未透吾佛全部教法圆极之理。佛谓一句弥陀,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常赞叹定德,为功德丛林,能消多劫之业,此岂皆非佛言耶!经复有云“劫数无定”,足见非为泥执之论。又云:地位互通,如“初地即通十地”。昧于此者,缘皆未明佛所说时间空间等法,皆为心法之所内涵也。若心念专诚,立心向道,即生成办之事,纵我有不能,人或能之,安得以偏概全乎!

  禅宗之徒有云:抱定一句话头,死死不放,今生纵不悟去,临命终时,天上人间,任意寄居,岂非同于一心念佛,乘愿往生之说。须知十方三世,成佛者无数,既成佛已,则皆有其愿力所成之国土。如此十方三世,佛之国土无量。我愿生西,彼愿东迈,其愿力不同,亦犹众生之欲乐不一。安得以此佛国土为是,他佛国土为非耶!抱定话头,死死不放,亦即一心不乱,无上定也。如能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遂愿往生,必然可至。如密乘行人,专持一本尊咒,亦乘愿力而生彼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若云:只说天上人间,随意寄居,非指佛土。孰知天上一词,非独谓三界之天,乃为经说国土同义。不可泥相执文,顽固不化。

  既悟本性之辈,见地廓彻,自同于佛。本性体用齐彰,光含万有。徒知空为胜缘,性我自性,即为成佛;则性空缘生,妙有之旨,何所立耶!苟知见透彻,则佛佛道同,自他不二,必知弥陀愿力,确为佛之无上大悲,甚深微妙之事。释迦教主,赞叹极乐,咐嘱众生,发愿往生。亦犹他方佛土,赞叹释迦。岂悟后见性者,犹有彼此人我分别心之存在乎?李长者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弥陀自性,非一非异,为后进众生,开此方便法门,岂止大悲愿力所必具,亦维系慧命之要著也。况一心念佛,遍含百千法门于一乘。无念一心,正是如来所加护。禅宗见性之人,正好念佛,一则自为钳锤拄杖,一则澄潭月影,捞逾再三,方见大事原来如此。永嘉云:“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赵州云:“念佛一声,罚令担水洗三日禅堂。”又云:“佛之一字,我不喜闻。”乃宗师锻炼为人,婆子心切之语。盖欲其专一参究之中,用志不纷,自信不二,努力参禅。岂若末学之辈,执著古人牙慧为金,死守成语,枉生诤议,致成自智自德之累也。古德有曰:“如此事不明,专办一心,速去修行。”岂谓参禅非修行事耶!盖谓其顿悟不能,速去依教奉行。故禅门课诵,有《弥陀经》及念佛法门,祖师之用心,亦良苦矣!

  禅净双修调和论

  禅净双修,自宋时永明寿禅师提持以来,由来久矣。及禅门衰落后,用“念佛是谁”话头,天下丛林,入此话中,终至滞壳迷封者,如麻如粟,于是使参话头者,如念佛号,持名念佛者,亦有如参话头。虽使二者合流,别创一格,参究不通,可以往生,免至流落娑婆,永沉苦海。然禅门参究之旨与方法,势将永沦丧失矣(参看《参话头》篇)。今专言调和之修法。先当明夫《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节云: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二)。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

  本章此节,试分作三段:第一段,说念佛入门之方法。第二段,说念佛之成果。第三段,说念佛最高方法,净念与净土之关系。必先解决此三前提,而后禅净双修之事与理,于以完备。

  第一,方法,分念与忆之二途,皆为定止之学。念又分为持名与默念二门。先说念法:(一)十方如来之与众生,皆具“无缘慈”、“同体悲”之忆念。非独阿弥陀为如此。今简极乐净土一尊而言,以符净土宗之旨。修习修土行者,此心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出声念之,耳返闻闻其声,眼返观观此念,得使念念不间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切言语动作,皆了不相关,如死如痴,专此一念。(二)念得专一,用功既久,此心念佛之一念,默然在心,虽不著意起念,而自然在念。到得此时,修学行人,往往心虽在念,六根缘外之境,仍可作为。如此佛亦在念,其他散心,亦可为用。自以为至于胜境,实则已成“老婆念”,不足论也。何以故?因此时在念佛之念,为独头意识发起作用。第六意识,仍然波动,有何用处!必须要将六根收摄,归此一念,意识不行,念方专一而得真纯,此为念佛法门之要髓也。如何称为忆佛?忆者,与念有别。念犹是粗,忆则为细。念是第六意识在用。忆则此之种子,已种于八识(阿赖耶)田中,根深柢固。故大势至菩萨,以母之忆子为喻。世人母之忆子,虽无口号心思,而此心耿耿,坐卧不安,片刻难忘。如儒家所谓:“必有事焉!”诚敬之极也。忆之为象,菩萨已用善法言之矣。今复不惜眉毛,以众所习知之恶法为喻。此事必要如求名求利,念念孜孜,片刻不忘;乃至如男女恋爱,永绾相思之结,心心相印,灵感互通。如第六代达赖喇嘛之情歌云:“入定修观法眼开,启求三宝降灵台;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又云:“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若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若能如此如此,依法深入,则由念而入忆,即由粗而入细。如此久久,念忆工深,不必着力,自如有事拳拳服膺,若有物在心,团团不化。或在现在,或在未来,忽尔此忆之一念,顿时开发,如洞开无物。此心此身,脱焉如忘,所谓花开见佛,自然不假方便,常光互接,入于净土佛之心中。此中微妙,非言可诠,惟到时自知耳。若以散心念佛一声,或唯具一信愿深心,临终亦必可往生,惟品位有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