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星云大师讲演集》-谈空说有(下)

分享到:
二.如何从“有”了解“空”

  如何从千差万别的万象有来认识寂然不变的自性空?简单的说,就是心经上的“色即是空”。色是物质的意思,空表精神;色是现象,空就是本体。“色即是空”的意思:物质就是精神,现象就是本体,也就是从纷纭变化的万事万物,可以寻觅出一个共同不变的理则。佛教的三法印所阐扬的,无非也是“空”的理则,譬如说:

  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世事变化多端,这是“诸行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

  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万物相生相成,这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

  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是“涅槃寂静”,也就是妙有真空。

  如何从“有”来了解“空”?下面我从七种假相来解说:

  1.从相续无常来看空:世间上没有恒久不变的东西,一切现象只不过是相续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刹那生灭之中。譬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地进行更新;我们的心念变异迅速,前念后念的续连,如同在瀑布之上打水球;世间上的人事更替,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说明了世间的事事物物是相续假有,无常而没有实体,从这种相续无常的现象上,可以了解“有即是空”的真谛。

  2.从因果循环来看空:譬如一粒种子种植下去,经过阳光、空气、水分、灌溉等外缘,开花结果,由种子的因结成了果实的果;再把果中的种子播种下去,又会生长出果实……,如此循环不已,因可以成为果,果又可以成为因,果中有因,因中有果,这个循环不定的因果现象就是空。从社会的伦常来看,何尝不在这因果循环的理则下运转?譬如一人生子为父,子又生子亦为父……,代代延承,不断循环。

  3.从因缘和合来看空:世间上没有独存的东西,佛法说“孤缘不生”,万事万物都必须众缘和合才能生存。像这次佛学讲座,也是靠众缘相合──有这个礼堂给我们演讲,有各位大德来护法听闻,还有福山寺的信徒献花、献供,有各种执事接待安排,才能成就这个演讲活动。可是这个“有”只是一种“和合假”,等一会儿演讲结束后会解散,你们还是要回到各人的家庭去;所以本来没有的“空”,因缘和合之后能成为“有”,而因缘散失之后,“有”又成为“空”了。

  4.从相对相待来看空:人与人之间的相待关系也是一种“空”。譬如说:我现在当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将来你学有专长,举办个专业训练班,我恰好到你那儿受训,结果你就变成我的老师,我反而成为你的学生了。像鸠摩罗什大师最初亲近的是小乘佛法,等到他学得大乘之法,反过来对过去的小乘师父传授大乘佛法,而留下了“大小乘互为师”的美谈。师生之间的这种相对相待,就是“空”理。

  再譬如说:我现在站在台上对你们说:‘你请到上面来!’你们坐在下面,也对我说:‘喂!你下来。’;外面有个人对你喊:‘快!你到外面来!’,里面的人对他说:‘你不要站在那里,到里面来!’,另外有一个人又对此人说:‘喂!你不要挡在外面,到里面来!’到底上下里外怎么划分呢?哪里里是内?哪里里是外?内外是相对的名词,“空、有”也只是我们把它对待起来而已。一旦产生对待,就不能清楚地看出诸法的真相,唯有超越这个对待,调和“空、有”,才能体悟万有一如的义蕴。

  5.从相状美丑来看空:世间的美丑好坏随个人的喜憎不同,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譬如燕瘦环肥,喜欢身材瘦的说赵飞燕型的女子好看,古人甚至有“楚腰掌中轻”的偏好;喜欢丰腴圆满的说杨玉环型的女子比较有福相,见仁见智,标准不一,尺度不同。即使是世界小姐的选拔,那些评审人员的审美观点也不尽相同,大部分是依据个人心识所显现的,喜欢那一种,就圈选符合己意的那一类型,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可知这种相状美丑也是空假而已。

  6.从名词不定来看空:我们从名词意义的不同可以认识到“空”。比如:妈妈生了一个女婴,慢慢长大变成小女孩,再长大就叫小姐,突然又成为太太、妈妈,再来就变成老婆婆了。这个人到底叫做女婴呢?还是叫老婆婆?可知这个名词假相,也只是依因缘聚合的不同面貌而产生的,我们从这些名词指涉的转移上,也可以认识到“空”。

  7.从认识差异来看空:世间上的空的真理本来只有一个,由于各人的体会不同,产生种种苦乐差异。过去在上海曾经发生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富家公子在大雪纷飞的早上,推开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皑皑,心情非常高兴,就吟了一首诗:“大雪纷纷满天飘”,当时楼下躲着一个叫化子,正在挨冻受冷,饥寒交迫,听那公子哥儿一念,就接了一句:“老天又降杀人刀”;楼上的富家公子,不了解穷人的困苦,依旧得意洋洋地继续吟着:“再下三尺方为景”,认为雪再下厚一点,风景就更好了;老乞丐一听,更觉得凄惨,含悲作结:“我辈怎得到明朝?”这富家公子和老叫化因为生活不同、心情不同,所体验的环境也就不同,可见心情是随境而迁化的,从这种认识差异的转移之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空”的真谛。

  从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知道尽管万法有千差万别的形相,但是空的理体是相同的,而这个空的境界是本来无一物的,无去无来无障碍,不在中间及内外,唯有拨开了万有的烟雾,体证“空”的光明智能,才能如实地认识世间,与真理相契!

三.如何从“空”建设“有” 

  如何从“空”来建设“有”?也就是心经上说的“空即是色”。佛经上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

  我们的概念里总以为:没有了才是“空”,毁灭了才归于“空”,“空”就是没有的意思,“有”了就不是“空”,“空”“有”是相互对待的两个境界。但是佛教所说的“空”,并非指万物毁坏了、幻灭了才说“空”,而是就万法的“现在有”而说明“自性空”;更进一步地说万法如何才能“有”?要空了才能有,不空则没有。一切“有”之前,心须要先“空”,不“空”就没有了;“空”不是破坏“有”的,“空”是成就“有”、建设“有”的。比方说:必须先有这个演讲厅的空间,我们大家才能在这里举办法会;如果没有空间,也就没有法会了。又如我们手里拿的皮包,要空才能装东西,如果不空就没有办法当皮包装东西。我们的鼻孔不空就不能呼吸,耳朵不空就不能听闻,乃至全身的毛细孔、口腔、五脏六腑如果不空阻塞了,就无法生存。有了“空”,生命才能延续,我们的心有了“空”,才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包容一切万物,所以我们必须从建设性、积极性的角度来认识“空”,这个“空”才是万有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