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星云大师讲演集》-如何建设人间佛教(3)

分享到:

  我国圣贤有一句话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又说:“家和万事兴。”因为眷属因缘好,要大家彼此和谐,彼此尊敬,不算旧帐,不要计较,不要比较,这是眷属和敬相处的必备条件。

 (二)自由应尊重,利害要看轻

  法国罗兰夫人说:“不自由,毋宁死。”历史上的暴政,使多少百姓不惜自身性命,此起彼落的反抗,为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争取生存的自由。公元一九六四,越南教难,多少高僧大德,有的以火自焚,为教殉道;有的自残身体,为教牺牲,这是为了什么?为的是争取信仰的自由。

  无论在哪里一个地区,哪里一个行业,哪里一个团体,哪里一个家庭,甚至哪里一个人,都是需要自由的;而每一个人,思想不一样,习惯也不一样,需要也都不一样,这许多人相处在一起,即使是家庭中的眷属,也没有办法使大家的思想习惯相同。思想不同,最好的办法是彼此要互相尊敬,互相包容,这才能彼此互相存在。

  唯有尊重他人的自由,彼此相处才能和谐;有的父母,他只有一个儿子,对儿子的婚事管得太过分,儿子有对象了,他就偏偏不允许儿子讨那个媳妇,禁止儿子与女方来往;或者只有一个女儿,就偏偏不给女儿嫁给她心目中的对象。像这样的父母,太过分管制儿女的婚姻,往往会产生反效果。

  有时候,做父母的人,看到年轻儿女们,不能与自己一样,信仰佛教,反而去信基督教,很不高兴,就想尽种种办法要把女儿的信仰转过去。当然,运用一种方便,使家庭能有相同的信仰固然好。但是,如果没有方便,徒使家庭里的份子,因为信仰而感情破裂,这也是划不来的。一个家庭里面的眷属,年龄有差距,思想有不同,习惯也不一样,这不要紧,主要的是彼此要相互尊敬,要和谐相处,不可以太自我,大家能把握这个原则,自然能有好的效果。

 (三)若要人赞美,多付苦与辛

  一个人要博得别人的赞美,就要自己多付出一点辛苦与牺牲。没有流汗,就不会有成果;没有成果,又怎能博得别人真正的赞美呢?我国有一句成语说“实至名归”,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没有付出辛苦代价而有的赞美,叫做谄媚阿谀,并不是真正的赞美。

五、建设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

  在家庭里,都能和敬相处了,就要进一步把慈悲法喜普施给社会大众,大乘的佛教,就是在家的佛教,在家的信徒更应该本着大乘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精神,从事普济社会大众的事业。现在,我说一个在家居士普济人间的故事,给大家参考。

  印度迦毘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是佛陀的父亲,本来这个国家应该由佛陀继承王位,但因为佛陀出家了,所以,就由甘露王子摩诃男将军来继承。他即位后,使迦毘罗卫国呈现了小康的局面,但是对于邻国憍萨弥罗国琉璃王的侵略,仍然没有力量抵抗。

  琉璃王的父亲叫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生了琉璃太子,最初为了让他学习射箭的技术,就送他到迦毘罗卫国去。很多年幼的王子,在一起学习文才武术,听到消息说:佛陀将要回到迦毘罗卫国说法了,马上为佛陀启建讲堂,并且下令在佛陀未到之前,什么人都不可以走进说法台上去。可是,琉璃太子对于这个命令不放在心上,为佛陀预备的宝座他居然坐了上去。

  当时释迦族的人看了就骂他:‘你这个贱种,你凭什么资格坐在为佛陀预备的宝座上?’

  琉璃太子的母亲,叫做末利夫人,过去是释迦族王宫的侍女,因为释迦族出美女,波斯匿王硬要释迦族许配一位公主给他,碍于波斯匿王国大势强,不得已才假用侍女装扮做公主嫁过去,这事后来传开了,所以大家才骂他是侍女生的孩子––贱种。琉璃太子被这样一骂,觉得很没面子,当时,就发誓说:“我有朝一日当了王,一定要消灭释迦族﹗”

  释迦族在过去所种的恶因就要降临了,琉璃太子谋杀了长兄只陀太子,自己继承了王位,带领兵将,消灭释迦族,所到之处,无不杀人放火。迦毘罗卫国,实在没有办法,这时,摩诃男出来要求琉璃王说:

  ‘请您不要滥杀无辜,我有一个要求,当我跳到水里面去时,你就暂停杀人,释放民众逃命,等到我的尸首浮到水面上时你再开始杀人,好不好?’

  琉璃王一听,哈哈大笑说:

  ‘很有趣,很好玩﹗我依照你的话做。’

  这时,仁慈的摩诃男,由于受了佛陀的教化,作了牺牲自己的决定,他跳到水里以后,就把头发绑在水底的树根,因此,他永远再也浮不起来了﹗

  凶恶的琉璃王,知道了摩诃男的行为,也为之感动不已,他醒悟了,于是下令以后不再滥杀无辜﹗

  摩诃男个人是牺牲了,但是千千万万的人却得救了,这就是大乘普济精神的最高典范。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个须达尊者,自从他皈依了佛陀以后,就发了一个愿:“从今以后,凡是过路行商,要吃饭要茶水,我都愿意供养;从今以后,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信佛的男女居士,只要经过我家的门,要吃、要用,我决不拒绝;如果有老人孤苦无依,有孤童幼孩没有父母,只要我知道,一定要帮助他解决生活的困难。”

  因此,须达长者,赢得大家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他专门照应孤独无依的人,这就是大乘菩萨的精神,这就是对社会实行普济的慈悲。

 (一)应有仁爱心,要发菩提愿

  前台湾省政府谢主席提倡小康计划,仁爱运动,我们虽然是出家人,为实行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对这个好办法一致响应;在今年初,我率领中国佛教研究院的同学到澎湖托钵,响应仁爱计划,冬令救济,又到宜兰托钵,并将所得款项全部送给政府当局,转发给贫穷百姓。

  在托钵的时候,有位送报先生正在送报纸,他看到我们托钵的行列,就拿了五十元,朝我的里中一放,我心里非常感动,心想象他们送报纸,奔波劳累,要送多少报纸才有五十元的所得呢?但是他们仍然愿意布施。

  在路边卖槟榔的小贩也赶来,放一百元在我的钵里,像他们这种生活,应该是被救济的,但还是愿意拿一百元、五十元来救济别人。因此,当时我就发现一个道理,“富人”之名,不应该由所拥有的金钱有多少而决定,一个人即使没有多少钱,只要他肯布施给人,他就是富有者;反之,虽然很有钱,而不肯普济于人,那就像穷人一样。

  所以,推行人间佛教,倒不一定希望各位人人有财有势,主要是要心里富有,要有仁爱的心,要发菩提大愿。

 (二)乐结众生缘,喜作佛法事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在佛教里,结缘很要紧,有时候,我们发现有的人做事顺利无碍,到处受人欢迎,这都是从结缘中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