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社会学 >>

佛教的政治观

分享到:
   历朝以来,僧团的沙门和政治的君王常有密切的往来,其中有辅弼朝政被尊为国师者,有转而出仕朝廷贵为宰相者,有一度出家为僧再为人君者,更有舍弃九五之尊剃度出家者,而对于国家政治有深远影响的出家人更是不计其数,下面列举一些实例加以说明:
  (一)做过出家人的宰相
  南朝宋有一位慧琳法师,宋文帝礼请他为宰相来治理万机,当时的南朝宋因此政治清明,国运强盛于一时,时人都称他为“黑衣宰相”、“缁衣宰相”,意思就是以出家人的身分来辅佐国家之事。
  此外,唐太宗召令明瞻法师入内殿,躬亲铺升床座,盛馔供养,并向他请教古来明君安邦定国之道,他为太宗陈述以慈救为宗的方法,太宗大悦,尊为帝相。“贞观之治”的盛世,明瞻法师也曾参与化育,他以善识治国之方闻名于朝野,可说功不可没。
  明朝的姚广孝本来为道衍禅师,永乐皇帝爱其英才,敕令还俗辅佐朝纲,对明初的清明国祚贡献甚大。
  (二)做过出家人的皇帝
  明太祖朱洪武未即帝位以前和佛教有一段很深的因缘,朱元璋幼年家贫,十七岁曾在皇觉寺出家为沙弥,有一次贪玩夜归,早过了寺院开大静的时刻,山门紧锁,只好在山门外露宿一夜,他即兴吟了一首诗说: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里不敢长伸足,唯恐踏破海底天。”
  他语气豪迈,气宇非凡,大有佛印禅师“大千世界一禅床”的气度,日后能创天下,管山河绝非偶然之事。传说朱元璋从小语气就很大,并且常发生灵异的事情。
  有一次他负责扫佛殿,殿中供奉许多的罗汉像,因为一尊尊搬下来清扫非常麻烦,他便对著罗汉像大声说:
  “喂,你们下来,让我扫扫地。”
  说也奇怪,那些异相百态的罗汉好像听懂话,一个个从佛龛上走了下来,等到他扫好地,又一个个站回自己的位置。
  由于明太祖和佛教的这些因缘,在他即位之后,极力建寺度僧,印纂经书,对佛教护持有加。
  唐朝武则天十四岁的时候,曾经在感业寺出家,后来再度入宫,并且揽握一国大权当上皇帝。很多人惊诧于她的玩弄权术,对她所为皆是摇头咋舌,其实在政治权力的争夺中,鲜有不流血的惨事,而武则天又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因此所遭受的评议自然更多。
  事实上,武则天对佛教有很大的贡献,譬如佛教徒常念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就是武则天撰写的。武则天对佛法有极深的造诣,曾经为经典做过注解,并且敕令开凿敦煌石窟,巨大的弥勒佛石雕,就是在她的时代完成的。另外,武则天对于僧团的敬重,历历披载于史书之中,例如华严宗的贤首法藏、北宗禅的神秀,都受武则天敕封为国师,甚至惠能大师也受过她的礼敬。
  唐宣宗本来为唐武宗的叔叔,为了躲避武宗的杀害,隐遁寺院出家为僧,有一天和志闲禅师一同游山玩水,禅师看到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瀑布不禁发出赞叹: “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
  宣宗听了,也借诗来抒发情怀,接著吟道: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意思是说自己这条蛟龙岂能终日受困于浅滩,日后若随著瀑流回归大海兴风作浪,势必有一番作为,后来果然回朝主持国政。
  当宣宗尚在寺院当沙弥时,有一次看到黄檗希运禅师在拜佛,他上前对禅师说:
  “禅师,你常常开示说‘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请问禅师,你现在拜佛在求什么呀?”
  黄檗禅师听了,出其不备一个清脆的耳光打在宣宗的脸上,并且说:
  “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当作如是求。”
  “你说当如何求也就罢了,何必动手打人?太粗气了。”宣宗申辩著。
  “这里是什么地方?容你在此说粗说细。”
  宣宗言下大悟,禅师的意思是要我们返求自己,内观自性;在清净的自性海中早已泯除一切的差别对待,那里有粗细可言呢?唐宣宗当了皇帝之后,回想起这件公案,特地赐封黄檗为断际禅师,并且大举复兴佛教,使佛教在历经劫难之后,再度展开蓬勃的中兴气象。
  (三)做过皇帝再出家为僧
  梁武帝一生笃信佛教,除了礼请达摩祖师东来传法之外,还抛弃位高权重的皇帝不做,四次舍身同泰寺为佛子,自愿服务众生。最后,群臣无策,只好以一万亿钱将他赎回皇宫重新理政,如此四次,可见梁武帝对出家生活的向往。
  明朝的建文帝为了逃避燕王之难,二十六岁时逃到广西,在寿佛寺出家,法名为应能,善说法要,每次听他讲经说法的人,如海会云集,德高望重于一时。有一次在寺中做完功课,掩卷闲眺的时候,忽然忆起宫中百官朝拜的景象,感触万端地写了一首诗:
  “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瘴岭千层回,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鸟早晚朝。”
  清朝的顺治皇帝从小就对佛教有一份孺慕之情,当了帝王之后,对佛教的向往之思更是有增无减,他曾经写了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赞僧诗,诗中对于出家人洒脱自在的云水生活倾羡不已: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当他看到政治明争暗斗,铲除异己的残酷情形,不禁慨叹: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最后,他毅然决然抛下皇位撒手西去,追求他心仪已久“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的出家生活。
  (四)做过国师的出家人
  历代有不少的出家人受到帝王的敬重,尊为国师,为国家的仁王之治贡献他们的智慧。譬如南阳慧忠禅师,唐肃宗、代宗都曾敕封他为国师。华严宗三祖法藏贤首,唐高宗曾经跟随他求受五戒,武则天请他至宫中宣讲华严要义,法藏为了让武则天容易明了体用一如的道理,就近取譬宫门一对金狮,成就“金狮子章”的伟大著作,使华严宗在有唐一代大放异彩。
  四祖清凉澄观更是受到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等皇帝的敬崇,被尊为七帝国师,受到未曾有过的殊荣。唐悟达知玄国师,幼年时就表现他过人的聪颖,五岁时曾做过一首咏花诗,来说明诸行无常的道理:
  “花开满树红,花落满枝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悟达国师十一岁的时候,出家于资圣寺,唐文宗崇礼如师,宣宗即位后,曾颁赐紫袈裟,并且敕封为三教首座,曾经襄助宣宗复兴佛教,功绩炳然。他教化君王的诗至今仍留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