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社会学 >>

现代社会的孝道

分享到:

   现代的人,喜欢“两个刚刚好”,可是,当他们年老时,又觉得两个是太少。

   主办当局要我讲述有关“孝”这个课题,同时暗示我讲一些个人经历的故事,使我联想起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受邀到电台作访谈录音,过后有一位电台职员问我:“您是否有经历过任何重大的打击?”她的用意是要知道我为何成为佛教徒,大概在她心目中,佛教是给那些经历重大身心打击,无法忍受现实生活的人所信仰的。我告诉她,我的一生平淡无奇,没有什么重大的成就,也没有受过什么重大打击。我的答案当然使她大失所望。

   今天,我在这里和各位谈“孝”这个课题,我一样要告诉各位,我没有什么动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我与我的双亲是那么的疏远,又那么的亲切。疏远——因为我自十六岁就离家;亲切——因为我深知父母疼爱我,而我也敬爱他们。亲情,看来是那么的平淡,但又是那么的伟大。

   亲情似海

   “孝”,是我们华人精神文明的精髓。在华人传统思想里,孝是一切德行之根本,人生哲学的基础。古人说:“以孝治天下”、“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有子说:“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开始。”佛经里说;“父母是神圣的。”由此可见,华人是如何的重视孝道。

   几千年来,华人毫无怀疑的奉行孝道。不幸的,现代社会里,竟有一小撮的人挑战“孝”的概念。这些人认为,父母生我,就有责任与义务养我、育我。父母养育我,只是尽责任与义务,并不算对我施恩。我也不亏欠他们什么。这种无情无义的论调,是相当危险的。胡适曾经写了<我的儿子>这首诗,他的用意,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即使父母养育儿女是天职,是责任,是责无旁贷;为人子女的还是要有爱心、孝心、感恩心。假如连这种心也没有了,人与禽兽有何分别?实际上,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重如泰山、深如大海,我们怎能以一句“这是他们应尽的天职”而抹煞之!《父母恩重难报经》里清楚说明,父母对子女有十大重恩:

   第一 怀胎守护恩

   第二 临产受苦思

   第三 生子忘忧恩

   第四 咽苦吐甘恩

   第五 回干就湿恩

   第六 哺乳养育恩

   第七 洗洁不净恩

   第八 远行忆念恩

   第九 深加体恤恩

   第十 究竟怜愍恩

   父母养育我们,是附带爱心与感情的。这种恩情,是不可能回报的。但为人子女老,我们有义务聊表心意,取悦父母,这就是行孝。

   孝

   孝是什么呢?孟懿子曾以此问题请教于孔子,孔子回答说:“不要违逆”依孔子所说?孝是以顺为主。有人因此断章取义,指孔子主张愚孝,主张“父要子死,子不死不孝;君要臣亡,臣不亡不忠。”事实上,孔子虽然主张“无违”,但并不是不分是非,一味依从的愚孝。孔子说“无违”,但他同时也说,“服事父母,如果我们觉得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婉言劝谏。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要尊敬父母,但不放弃我们的意思;这样我们也许很辛苦,但我们没有怨恨。”孔子既说“无违”,又说“事父母几谏”,显然孔子所提倡的孝,是合情合理的孝。父母终归是父母,我们若因父母有所不是而难以依从,可以反对,如果反对无效,也不必放弃自己的意思,但仍要尊敬父母。父母与朋友不同,朋友合则来,不合则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则是永远的。

   要孝顺父母,就得恭敬的扶养父母。《佛说善生经》里提醒我们,为人子女者应负起扶养双亲之责,代表双亲尽他们的本份。这扶养必须是出于恭敬心,不是像喂养犬马一般。孔子曾说:“…??如果只养而不敬,那么养犬马和养父母,还有什么不同!”

   同时,为人子女者,不应使父母操心,而且要使父母感到光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使到他的父母只为他儿子的疾病操心,那就可以当作孝子。”(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佛说善生经》也提出同样的劝诫,经说:“子女要守护双亲辛苦赚来的财富,勿令失散,要光大门楣,显耀祖宗。”这些传统的劝诫,到今天仍有其价值。为人子女”,若能品行端正,不使父母操心,应算是孝子了;若生为人子,作恶多端,使父母操心,则虽奉养父母甚丰,也难言孝。

   父母在世,侍奉敬养,是子女应尽的本份;父母死后,连礼成服,妥为殡殓,也是子女应尽的本份。《佛说善生经》已经明确指出这点。孔子在解释“无违”时,对樊迟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服侍他们;父母过世后,要依礼葬他们,依礼祭他们。”曾子也说:“我们对亲长的丧事谨慎处理,对祖先的祭祀恭敬从事,那么风俗便自然趋向敦厚了!”所以,祭拜祖先,并不是如一般人所说的迷信,而是如孔子所说的:“事死如事生,孝之至也。”当然,祭之繁不如养之丰,我们若平时不孝顺父母,死后才来大事祭拜,就毫无意思了。

   行孝难

   我们从传统的教导里,可以体会到孝的意义。我们许多人,也尽量的去实践这些传统教导。然而,时代的变迁为行孝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是:

   (一)流动性的增加:随着工商社会的兴起,社会流动性( social mobility)增加了。许多人为了生活,离乡背井,出外谋生。这样一来,他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减少了,要亲身照顾扶养父母的机会也减少了。这些流落异乡的子女,一旦在外落地生根,一年难得几次回家探亲,心中不知有多少的无奈。

   依以前的传统习惯,女儿嫁出去了,是拨出去的水。但也不过是拨到附近一带罢了。逢初一、十五或是什么大节日,女儿还是第一个回家探亲的。如今,流动性的增加,许多女儿作了远埠的新娘,甚至外国的新娘,她们再也不能随意回娘家探亲了。

   (二)忙碌的生活:传统农业生活,虽然忙碌,但工作地点就在住家附近,一家大小团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有的是。现代社会,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消闲区等划分得清清楚楚,迫使许多人早出晚归,再加上许多繁忙的应酬、社交活动等,留在家里孝敬双亲的时间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