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历史(六、北朝佛教)(3)
时间:2007-10-01 16:46来源:慧海佛光作者:黄忏华 点击:
五、地论师 是由研习及弘传《十地经论》而形成的一派。这个学派由于译论者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二人学风相违,分歧为南道、北道二系。北道从菩提流支出,而创始于道宠。道宠从菩提流支听受《地论》,随即著疏,从而弘讲,为邺下学人所虯推重,门弟子千余人,其中,以僧休、法继、诞礼、牢直、亻于 果最为特出。名僧志念,也曾从道宠受学《地论》。南道从勒那摩提出,而创始于慧光。慧光初就佛陀扇多出家,继而广听律部,后来又从勒那摩提受《地论》,著有《十地论疏》。他的弟子中传承《地论》之学的,有法上、僧范、道凭、慧顺、灵询、僧达、道慎、安廪、昙衍、昙遵、冯衮、昙隐等,而以法上为上首。法上(495—580)曾讲《地论》,并著文疏。著名的弟子有法存、融智、慧远等。其中慧远(523—592)为一代博学者,常讲《地论》,并随讲随疏,著有《十地经论义记》七卷,其中保存南道地论师的学说不少。他的门人也努力弘扬《地论》。关于南北二道的地论师说,据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说:北道唱梨耶依持说,主张一切万法从梨耶缘起;南道唱真如依持说,主张一切万法是真如的缘起所生(见《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八、《文句记》卷七中)。北道后来受摄论师的影响,从而和它合流。
六、四论师 这是将《大智度论》和《中》、《百》、《十二门》三论并重的一个学派。起初北齐有道长(一作场)法师,精通《智论》,在邺都敷讲,为学者所宗,志念曾列席听讲,后来双弘《智论》及《杂心》十余年。东魏昙鸾也精研四论。北周静蔼(534—578)少听《智论》,洞明义旨,后来更披寻其他经论,而以四论最为所崇,在终南山等处敷讲。又有道判(532—615),曾问道于静蔼,也日夜研寻四论。同时还有道安,博通《智论》,弟子慧影,传承其学,著有《大智度论疏》二十四卷。
七、四分律师 《四分律》译出后,直到北魏孝文帝时代(471—499),才有法聪在平城专弘。既而有道覆依法聪的口授作《四分律疏》六卷,但只是把文字加以科分而已。后来慧光作《四分律疏》百二十纸,并删定《羯磨戒本》,此学才大盛。弟子中传承其学的,有道云、道晖、洪理及昙隐等。道云专弘律部,作《疏》九卷。道晖把道云所作《疏》略为七卷。洪理作《钞》两卷。昙隐作《钞》四卷。道晖的弟子洪道(530—608),专学律部,盛弘《四分》,代替了《僧祇》的讲传。
八、净土师 弥陀净土法门从北魏昙鸾的净土教说流出,所以后世的净土宗常推昙鸾为创始者。其昙鸾一系的传统是:菩提流支——慧宠——道场——昙鸾——大海——法上(见道绰所撰《安乐集》卷下)。与《地论》、四论两学系实有交叉的关系。菩提流支曾译出世亲《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通称《往生论》)一卷,又曾以《观无量寿佛经》授昙鸾,称为能解脱生死的大仙方。慧宠即最初的北道地论师道宠。道场在邺都敷讲《智论》,又传持阿弥陀五十菩萨像。昙鸾(476—542)起初于四论及佛性论深有研究,后来得到菩提流支的启发,专弘净土;既而住并州(今山西太原市)的大岩寺,晚年又移住汾州(今山西交城县)的玄中寺,修净土念佛之业;著有《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通称《往生论注》)二卷等。他提倡的念佛法门,于观念以外,著重称名,遂开后世重视称名念佛的风气。大海(即慧海?—609),少年听受《涅槃》、《楞伽》及大乘毗昙等,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在江都仪涛浦创立安乐寺,以净土为期,并模写无量寿佛像。法上有关净土法门的事迹不详,其弟子慧远著有《无量寿》、《观无量寿》两经的义疏各二卷,再传弟子灵裕也著有《观无量寿经》及《往生论》等的疏记。
九、楞伽师 最初有菩提达摩,南天竺人,曾游于嵩洛,住于邺下,随地以禅法教人,曾惹起一班盛弘经律者的讥谤。只有道育、慧可两沙门竭诚事奉,经四五年,达摩为他们的精诚所感,于是诲以“二入”(理入、行入)、“四行”(一报怨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之法,并以四卷《楞伽》授慧可以为印证。达摩于东魏孝静帝天平年(534—537)前在洛滨示寂,传说一百五十余岁。弟子慧可(又称僧可,487—593)<虎牢人,四十岁时在嵩洛从达摩受学,后于天平初,到邺下讲授达摩的禅法,弟子有那禅师、粲禅师等。那禅师和他的弟子慧满等,常常携带着四卷《楞伽》以为心要。另有僧副(464—524),太原祁县人,也出于达摩门下,精定学,后于北魏太和末(494—499),南游建康,住在钟山定林下寺,其高风为梁武帝所叹赏,后更到庸蜀大弘禅法。
总起来说,北朝佛教义学,小乘以《毗昙》、《成实》为盛,大乘则《涅槃》、《华严》、《地论》并弘。这正是慧光和他的弟子们所作的“因缘”、“假名”、“不真”、“真”四宗教判的全部内容。其因缘宗即指《毗昙》,假名宗指《成实》,不真宗指《般若》、四论,真宗指《涅槃》、《华严》及《地论》。又如净影慧远在所撰《大乘义章》中,每一义门都分作《毗昙》、《成实》、《地论》、《涅槃》四层来解说,这也说明了北朝主要佛教义学的全貌。
但是北朝佛教的特点,还在于侧重实践,特别是禅观,而非空谈理论,这和同时声方佛教有显著的不同。这一时期除上述楞伽师而外,还有不少著名的禅师,如北魏时代玄高(402—444),早年往关中师事佛陀跋陀罗,通禅法。后往西秦,隐居麦积山,从受禅法的学者达百余人。又有外国禅师昙无毗,来西秦领徒立众,玄高也曾从他受法。后入北凉,受沮渠蒙逊的敬事。北魏太武帝攻入北凉时,请他往平城,大弘禅化。此外,勒那摩提、佛陀扇多也并弘传禅法。北齐,有佛陀扇多的再传弟子僧稠(480—560),道宣把他和达摩并称(见《续高僧传习禅篇后论》)。僧稠起初从道房受止观,常依《涅槃》行四念处法。后来又从道明受十六特胜法。佛陀扇多赞为“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他先后在嵩岳等地讲学,魏孝武帝为他在怀州尚书谷中立禅室,集徒供养。齐文宣帝于天保二年(551)又请他到邺城,从受禅法和菩萨戒,并为立精舍,礼敬备至。后来侍郎李奖等请出禅要,为撰《止观法》两卷。又天台宗所祖述的慧文、慧思也提倡定慧,为南北禅家所尊重。慧文尝聚徒数百人洪学,据说他读《大智度论》“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之文及《中论》“因缘所生法”之偈,顿悟龙树空、假、中三谛道理,由此而建立一心三观的观法。慧思(515—577),武津人,从慧文受学,昼夜研磨,对《法华》等深有造就,于是敷扬大小乘定慧等法。天保年中(550—559),率领徒众南行,中途停留在大苏山,数年之间来学的甚多,智顗也就在这时来其门下,谘受“法华行法”。后更率徒众入南岳山,提倡定慧,世称南岳大师。北周有僧实(476—563),起初归依擅名魏代的道原法师,太和末(499)到洛阳,遇勒那摩提,授以禅法,得其心要。周太祖礼请为国三藏,并从受归戒。此外一般弘修禅法的,有慧初、僧周、慧通(以上北魏)、道恒、慧可、僧达、道明、法常(以上北齐)、僧玮、昙相、昙准、昙询、恩光、先路、慧命、昙崇(以上北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