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现代意义(2)

分享到:

  
  一、万有为一整体,皆由同一的终极实在缘起或现起,同生共体,互不相离
  
  从实相、法界乃绝对一如的角度看,宇宙万有为一无尽缘起的关系之网,其中任何现象,皆非孤立存在,而是依一定的因缘现起。如果追究事物产生的因缘或条件,则可见每一事物,无不须以全宇宙乃至宇宙中的所有无穷无尽的事理为其产生存在的依据。因此,万有莫不互相关联,互入互摄,如牵一发即动全身,天台宗谓之法界圆融,智者《观音玄义》卷上:

  法界圆融者,色心、依正以即性故,趣指一法遍摄一切,诸法遍摄,亦复如是。法法互遍,皆无际畔,乃以无界以为其界。

  华严宗称缘起为“无尽缘起”,将万有比喻为天帝释提桓因宝冠上的珠网——“因陀罗网”,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三:

  大缘起陀罗尼法,若无一即一切不成故。……随去一缘即一切不成。

  万有的体性亦即万有存在之终极因——实相、法界,即是缘起而无自性或自性本空之空性,天台宗称为真谛,华严宗称为理法界,禅宗称为自心佛性(自性),中国化佛学诸宗实际上都最终将其指归为众生的心。《大乘止观》卷二:“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清净心如来之藏平等法身也”,谓此“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亦名实相、法性、真如等。澄观《华严经疏》云:“统惟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以此一心融万有,则成四种法界。一切现象(事)以缘起故空(理、真如),以皆依一真法界现起故,缘起其实是“性起”,犹如壁上作画,画全体是壁,海面起波,波全体是水。唯天台宗重在从一念无明妄心去观其当下即真、即实相,所谓“一念无明法性心”;华严宗、禅宗则重在离无明妄心而显现本来绝对真实的“一心”。
  
  二、万有体性虽一,而不妨千差万别;虽然千差万别,而互相融通无碍
  
  圆融理论虽然强调的是万有的同一性、整体性,然并非以和稀泥的方式抹杀差别性、矛盾性。圆融说认为:万有唯其缘起,由其所依因缘千差万别,故使这个世界呈现出千差万别之样相,天台宗谓之假(俗)谛,假,谓森罗万象,宛然是有,不仅是有,而且每一事物生起、存在的因缘,极其复杂,因果紊然不乱,需要了知者像尘沙一样繁多,不了知这一切的烦恼称为尘沙惑,菩萨在度化利益众生时,必须以道种智如实了知一切差别,破尽尘沙惑。华严宗称差别的现象为事法界,《华严经疏》云:
  
  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

  谓事物之间相摄相入的关系,有有力、无力及隐显、主伴等种种不同。万有尽管千差万别,然因互相依持而缘起故,因同一体性、唯是一心故,本质上是融通不二的,即人们认为矛盾对立、不可调和者,诸如理与事、性与相、智与境、真与妄、佛与众生、明与无明、烦恼与菩提、染与净、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盘、正报(有情)与依报(世界)等,也并不是绝然隔离、敌对、不可融和的,而根本上是一种“不二”关系。人们因不如实知其圆融不二性,才滋生出许多矛盾、冲突、敌对、斗争,触处皆碍。这是天台宗中道第一义谛、华严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所论述的深理。《大乘止观》卷二:

  谓一切世间、出世间事,即以彼世间、出世间性为体故,是故世间、出世间性,体融相摄故,世间、出世间事,亦即圆融相摄无碍也。

  湛然《十不二门》论述色心、内外、修性、因果、染净、依正、自他、三业、权实、受润十种不二。华严宗也有同样的说法,如《宗镜录》卷九九云:“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以真如理为洪炉,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华严经旨归》云:

  法性融通力故者,谓若唯约事相,互相碍不可入;若唯约理性,则唯一味,不可则入。今则理事融通,具斯无碍。

  并将圆融之因缘归纳为诸法无定相故、唯心现故、如幻事故、如梦现故、胜通力故、深定用故、解脱力故、因无限故、缘起相由故、法性融通故十种,“于此十中随一即能令彼诸法混融无碍”。
  
  三、诸法本来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将万有体性空、唯是一心因而本质上、本来融通无碍推到极处,则是华严宗所谓事事无碍法界,《华严经疏》云:“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此法界之内容,智俨归纳为“十玄门”,亦称“十玄缘起”,后来法藏、澄观各自作了修改发挥。十玄门的基本思想,是因为一切皆缘起性空、皆唯心现、唯是本来无碍融通之一真法界所现故,(空间的)大与小、(时间的)一念与长劫(极短与极长)、一与多(个别与整体)、隐与显、主与伴等差别,本来皆融通无碍,可以互相转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粒微尘可包纳宇宙全体,宇宙全体可藏于一粒微尘,万有的实相,如一大因陀罗网,互含互摄,相入相即,每一珠中映现一切珠,一切珠摄入于每一珠,“随举一法,尽摄一切,无碍自在”。此诸法实相,终究离凡夫的一切思议分别。《华严五教章》卷四:

  法界缘起,乃自在无穷,……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说其状相耳。

  凡夫因被妄想分别遮障了智慧眼,看不到这本具的实相,若如诸佛菩萨,离不如实的妄想分别,便能显现智能,发现不可思议的自在无碍力用,从有碍的、不自由的境地中解脱,获得绝对的自由。天台宗也阐发了这种思想,如《摩诃止观》卷四云:

  谓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尘,一一心中一切尘,一一尘中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刹,一切刹尘亦复然。

  观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理具足于当下一念,是此宗圆顿止观的观修之要。
  
  二、圆融精神的运用及表现
  
  在中国佛教中,圆融思想并非只是哲学的玄想、思辨的游戏,而是宗教修持和世俗应用的指针。这是佛陀说法的基本精神,也与本土儒、道诸家哲学终归于伦理履践的传统相符契。太虚大师言:“禅观行演成台、贤教”,二宗教理皆出禅观修持的体证,还用于指导禅观。天台宗以“教观双行”为突出特征,其教理多就止观修持而讲述,直接运用于止观,修行者须先学通教理,获得“圆解”,树立圆满的正见,作为修圆观而证得诸法实相的前提。华严宗的教理亦用于修华严三昧等止观。

  在修持上,台、贤、禅等诸宗,皆从真妄一如、世间出世间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见地出发,将出世间、了生死的修行与现实生活相圆融,将圆观落实于对我人而言最实在的当下一念。天台宗强调“资生产业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背”,重在就现前一念观“一念三千”。《摩诃止观》卷六:“若深识世法,即是佛法。”华严宗的修持也最终落实于观现前一念。澄观《答顺宗心要法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