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名山 >> 匡庐山 >>

佛国净土匡庐山(3)

分享到:

  庐山著名的书院还有濂溪书院,系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周敦颐于宋熙宁五年(1072)所建,位于庐山北麓莲花峰下。此后书院屡毁屡建,直至清末,为封建社会中国南方一重要学府。儒家与佛家、书院与佛寺长期并存于庐山,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当在必然之中。
  自古以来僧人中不乏学者大师。这些人往往出身于知识分子队伍,他们不满社会的黑暗,深感仕途的艰险,遁入空门以寻求精神的寄托。这些人往往兼通儒、佛、道三家经义,既能谈禅又能论政。他们将深奥的佛教哲理同中国文化相结合,弘扬了佛法,并大大提高了佛教的社会地位。东晋南朝直至唐宋,庐山佛门中的慧远、慧永、智常、居讷等人,正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还有更多的士人,自己虽未投身空门,却同僧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并把和僧、道交游视为一种超逸风雅。在东晋南朝时,刘遗民、周续之、雷次宗、宗炳等士人与慧远、慧永有莫逆之交。晋元兴元年(402),慧远邀集刘遗民、周续之等学者居士聚会,研讨如何转生西方净土世界问题,并请刘遗民撰《发愿文》,123人共誓佛前,转托来世投生西方极乐世界。谢灵运与慧远交厚,慧远死后,著《慧远法师诔》以示悼念。王羲之也崇尚佛教,将自己的别墅舍给西域僧人达磨多罗,是为归宗寺。在唐代,白居易也同佛门联系密切,临别时,将自己的文集寄存在东林寺,并委托僧友代管在庐山的草堂。在宋代,李常将万卷藏书寄存在庐山白石庵。欧阳修与圆通寺住持居讷禅师一见如故,坐而论道,成为至交,并赠诗给居讷:
  方瞳如水衲披肩,邂逅相逢为洒然。
  五百僧中得一士,始知林下有遗贤。
  三苏(苏洵及二子苏轼、苏辙)同居讷也有交往,相互以诗词应答。士人投身空门和僧人保持密切的关系,既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但更多的则应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佛教这一异质文化自东汉末年传入以来,已渐同中国文化相结合,已渐渐得到中国“文化人”知识分子的认同。也正因为这种认同,更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大发展、在庐山的繁荣。
  除佛教外,道教在庐山也有一定的影响,著名的道观,要首推南朝时陆修静创建的简寂观了。此外还有祥符观、先天观、景德观以及唐朝的白鹤观、广福观、太平会等。当时的佛教寺院多集中在庐山西北麓,而道观则集中在东南麓。佛、道两家的竞争是激烈的,但道家往往处于劣势。清代文人李渔为简寂观书写一幅对联,反映了这种状况: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自古以来,名刹依名山,名山因名刹而更有名,二者相得益彰,这在庐山又得到一次很好的佐证。
  四、国际交往庐山同其它一些佛教名山一样,也和国外有着文化上的交往。仅就佛教而言,其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唐开元中(713—741),当南岳怀让下二世法嗣智常禅师主法庐山归宗寺时,新罗僧大茅和尚曾前来从师求法,《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均录其机语。宋咸平中(998—1003),广济坚禅师在庐山罗汉岭下、白鹿书院南建寺,寺成不久,高丽国来献佛、罗汉像,以章圣皇后曾梦十八应真请求归住庐山,因诏令将高丽所献金像供奉于此寺中,寺亦因此称罗汉寺,寺所在之山亦称罗汉岭。庐山在历史上以慧远在东林寺弘扬念佛法门而颇享道誉,日本净土宗中的一些信徒,至今追根溯源至庐山,尊东林寺为其祖庭,不断有僧前来礼谒,开展各种佛教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