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门
南天门
西天门
北天门
凡朝圣和游览过“海天佛国”普陀山的香游客大多知道此座名山有南天门和西天门,但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东天门和北天门,更不知道这四大天门的正确位置。
南天门,位于旧时普陀山称为的南山上(见图),正面有块象大海狮的巨石,称为“金狮拜佛”,西边紧邻短姑圣迹和南天苑觉园景观,北边紧邻金沙滩,东边紧邻紫竹林,南海观音、风景十分优美,真可谓“海上有仙山,山上有美景”。南山是座悬海小山,潮落始通,原与普陀山本岛隔一天然石门,后建一石桥,称环龙桥,又称大观桥,自此两山连接相通。过桥有两堵石壁,对立如门,因南山地处普陀山最南端,故称南天门。门侧镌有清代定海总兵蓝理题词的“山海大观”四字,门里原有一座大观蓬,1987因年久失修倒塌。现大观蓬重建于1997年,共有殿宇8间,建筑面积380平方米,殿内供奉白玉观音像,高3米,重4吨,为泰国华侨蔡卓明夫妇所赠。蓬旁有一巨岩,可缘石级而登临岩顶。岩顶平坦,有两处小水潭,潭水清淳发光,俗称狮子眼,岩石上锲有“龙华大会”、“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等石刻。传说这是八仙过海时聚会的地方,也是当年孙大圣大闹天宫时从这里上天庭的。
西天门,位于心字石景点上方(见图),该处有块蛤蟆石与山边的一块巨石相联,两石相峙似门,上又覆巨石,题镌“西天法界”四字,门右巨石上题刻“证菩提道”、“寰海镜清”。西天门外有一块似蛇首的大石块,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流传着发人警醒的观音斗恶蟒的故事。进门右上峰顶,一石壁立,酷似一老僧佝腰负囊面西而行,称达摩蜂。清吴祺诗云:“萧梁台殿草茸茸,面壁亲传少室宗。只履西归无觅处,谁留明月照孤峰。”本山僧通树诗曰:“嵩山人似壁,补洛壁如人,独立孤峰上,谁逢葱岭身。”现因林木茂盛,达摩已掩在其中了。据传,西天门是凡间佛教信徒去西天说法台听观音说法的必进之门。 东天门,位于普陀山几宝岭的上(见图),此门由几块巨石自然垒叠而成,门边有一洞,宛如一间石室,称为法华洞。法华洞不仅洞中有洞,泉水潺潺,原还建有法华洞庵和望旭亭,四周有“无畏石”、“一龟下山石”等许多奇岩怪石,自然景色十分优美,曾为普陀山十二胜景之一。1981年法华洞庵和望旭亭相继被毁后,此胜迹一直荒芜着。2000年7月,普陀山佛教协会投入1000多万元,在法华洞旁新建了园林式的妙公纪念堂,东西碑亭,法华楼等新景观和设施,总建设面积为700多平方米,其中妙公纪念堂建筑面积为200多平方米。此堂建筑材料特点以石为主,堂顶为石瓦,石斗拱,中间为石柱子,堂前为石雕栏杆,整座建筑宏伟壮观,景色诱人。据传,东天门是东海龙王拜见观音的出入之门。 北天门,位于“海天佛国”石上方,王柱巨石旁,原由几块大石叠成,后因年久失修,门石倒塌已废,几块门石仍在,但现在普陀山年轻人已不知此门了。北天门周边古树名木参天,门下方有条1080级石阶的香云路。据说,此路原来是一条岩石纵横的天然山径,途中景色虽好,但道险难登,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慧济寺住持文正、庆祥募资砌石筑成。沿路繁枝交错,飞禽鸣啼。西侧的青玉涧自白华山顶到山脚,一带漂流,淙淙汩汩之声,时断时续,曾有诗赞此景:“一涧冷冷沏沏清,镜人心影得嘉名;谁言观海难为水,雨后飞泉十丈赢。”香云路一侧还块刻有“海天佛国”四字的大石块,笔力刚劲,醒目壮观,为抗倭名将候继高书。相传,当年候继高驻山抗倭,佯装上佛顶山礼佛,鸣锣开道,引寇入山,一举全歼之。“海天佛国”这四字点出了普陀山山海之胜的特色,后便成了普陀山的代称。“海天佛国”石上又叠有一石,状似倚钟,直插青冥,云雾缠绕,险而且玄。石上镌有“云扶石”三字,但不知题刻者姓名和年代。据说,1962年大文学家郭沫若游普陀时,在佛顶山上曾以“佛顶山顶佛”作上联向同行者求对,要求从普陀山寻觅一名与之对偶的下联,而且都要倒读顺读皆成句。当时众人苦思冥想,无以对答。后来后山有一山民郭氏以“云扶石云扶”句对上,闻者无不倾到,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