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名山 >> 五台山 >>

佛教名山的地缘与佛缘

分享到:
  中国佛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道互补、碰撞、融合,共同引领中国士大夫的出世思想和入世情结。但是我们在考察中国佛教的历史延伸和空间拓展的时候,会发现佛教关注的不仅仅是人本身,或者说为了更好的关注人,它选择了其它的媒介,其中既有无形的经济、政治、民风民俗等,又有有形的雕塑、寺庙、山脉等。在这些媒介中,有些山脉以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对接了佛教的教义和制度。久而久之,地缘与佛缘的结合促进了中国佛教名山的形成。佛教名山遍布中国各个地域,西北、西南、东北、华北、华中、华南以及香港、澳门、台湾都有着名的佛教名山。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四大佛教名山,依次是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此外,终南山、鸡足山、天台山以及台湾的法鼓山等也以其殊胜的因缘在教内外拥有很高的地位。
  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山与佛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因缘,这种因缘,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佛教所要求的淡定的出世心境,二是山脉所提供的封闭的隐世环境,有供有需,二者的因缘也就奠定了。但是中国的山脉如此之多,为什么只有部分能够成为佛教名山呢?同样,这既与山有关,又与佛有关,钟灵毓秀的山脉既有适宜的气候、温度、湿度,又具备佛教所要求的理想的地理环境,而在佛教内部,或者佛经中关于名山的记载提升了山脉的知名度,比如《华严经》中关于四大佛教名山的记载,或者佛教徒在山脉修建寺庙后由于道风的严谨而使佛教名山名扬海内外。比如台湾法鼓山。因此,这里所说的地缘,是综合了特定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温度、湿度、植被以及经度、纬度等地理因素而能够给佛教徒的修行和生活提供清净的活动场所的佛缘,而这里所说的佛缘,是依据佛教内部的教义、制度、戒规戒律以及出世的心境等佛教原理而主动去选择天下名山的地缘。
  地缘与佛缘结合而成的佛教名山,颇似于形神合一的人之生命体,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在这一点上,有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唐代的时候,五台山有位很着名的僧人澄观,他是华严四祖,在注疏《华严经》的时候,有段很着名的论述:“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 [1]澄观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即抓住了五台山为佛教中的文殊菩萨所提供的地缘(清凉、五峰、五台),又看到了文殊菩萨对五台山所提供的佛缘(五智、五眼、五部、五蕴、五佛等),而他论述的基础则是《华严经》中对于五台山的记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 [2]如此比附,五台山的山形便具有了文殊菩萨的神圣性,而文殊菩萨的灵性也就附着在五台山这一独特的大自然形体之中了。
  这样,佛教名山就成为一个超脱于人的生命象征了。它既以幽静而深广的胸怀为人提供成就菩提的环境,又深入人的心灵而内化为崇拜的对象、菩提的资粮。佛似乎幻化为山,山似乎成长为佛,山与佛共同入于心中,经过思维的运转,山、佛、人便融而为一,佛家所追求的“一念三千”刹那间在胸中呈现,又刹那间泯灭。如此,六合之内的地缘神会了佛缘,六合之外的佛缘渗入了地缘,地缘佛缘,又共同造就了佛教名山。而分布于各地的佛教名山,又聚于一神而凝为佛形。或许,这也是佛教名山与人之生命个体的因缘吧。
  山藉佛威,佛借山形。也唯有这样,佛教名山也才是佛教名山了。是为序。
  参考文献:
  [1] 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47,《大正藏》第35卷,859页中。
  [2]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9,《大正藏》第九卷,589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