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生活 >> 养生保健 >>

建立圆满的人生

分享到:

   人人都渴求获得圆满的人生,那怎样的人生才为“圆满”,怎样做才能真正“圆满”呢?以佛法而言,无外乎如下几点:

   1、无上正觉的人生。世俗智慧所产生的生缘慈,是迷而不觉韵人生,有限的慈爱。偏空智慧的人生,是小乘圣人,由闻而思,而修,而证悟,缘起性空真谛。虽知无我,不知无法,智慧偏小,慈悲有限,只能自觉,不能觉他,是出世而非入世的,人间菩萨。虽知我法二空,由慈悲心,实践慈悲行,自利利他,又能自觉觉他,但智慧未圆,慈悲未极,觉他未满。唯有佛陀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名无上正觉的人生。

   2.悲智双运的人生。佛之大慈悲,不单是高度情感,而是至极情感与至极理智,融为一体不可或分的悲智。理智与感情,在众生心中,是水火不容的东西,一冷一热,且冷热无常。人生悲喜剧,无非是冷酷无情的理智和热烈无比的情感,两大导演冲突决斗下之产品。可怜的人生,在这两大相反激流中,不知尝尽几许人间辛酸。还有,众生心中的理智与情感,是互相克制,不能同时并存的。当人理智最高潮时,情感总是低落的。例如当人专心思索一数字或研究科学或哲学问题时,情绪往往不翼而飞;可是,当人与人谈爱或吵架,情感发展至最高峰时,理智竟消声匿迹,不知去向。试看!人世间有谁在与人谈爱或吵架时,能发明科学的定律或哲学的理论呢?可见理智与情感,在普通人心中总是互相抵消,时高时低,此起彼伏的。但在佛陀心中,竟然水火相济,相因相成。因为佛陀在最高智慧体察下,深知真如界内,无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虽然其相空假,但其性本具,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体大悲,以无比慈爱,无量悲心,无边愿力,不分彼此,平等爱护一切众生。如果佛之情感高于理智,那虽有济世之心,何来济世之力?反之,若理智高于情感,那亦不会创立佛教实践慈悲。佛陀所以创立人间佛教,成为无比圣哲,四生慈父,就是由慈爱之情感产生追求真理之理智,再由体察真理之理智,去推动慈爱的情感。理智中混合情感,情感中混合理智。两者平衡发展,悲智同时并运,使一切众生,自觉自奋,自策自励,化私我的爱为人间的博爱,再由人间的博爱,进为出世无我之慈悲,最后,由出世而入世而救世,甚至和佛一样成为宇宙大觉,是悲智双运的人生。

   3.福慧庄严的人生。根据佛教的因果定律,悲智双运的结果,必然导致福慧具足,圆满庄严的人生。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为吾人日常生活中一切行、语言及心思意念,都会形成—种特殊个性,成为一种潜然势力,作为招引未来果报的主因。这主因就是主宰吾人生命和支配宇宙的业力;好像草木的种子,天然含有一种生之能力,在水土阳光和空气种种助缘培植下,便发芽,长苗,开花,结果;这果实依然含有一种生之能力,因此,就生生不已。人之行为亦然。例如,自己一念之善救了他人性命,则被救者将感恩不忘,永志于心。这点感激之心,便成为业种子。这种子绝不因时间之距离而消失,一旦有机会,他必极力图报;然自己受了报答,当然亦铭感于心,思报于他日。这样,礼尚往来,报恩不已,便演成生生世世不解之善缘。反之,因自己一念之心杀害了人,被杀者虽已身首异处,但被杀前心理所感受之恐惧与苦恼,势必凝成仇恨种子,而此仇恨种子,并不因环境之变迁而消失,更不因生死轮回而遗忘,不管事隔多久,一旦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必思报复;而自己受报所感之苦,又成为仇恨种子,将来再由此产生报复行为,如是冤怨相报,永无了期。但人生毕竟是善变的,由于某种关系,有时会化敌为友,但有时也会变友为敌,此即佛所谓:“缘尽冤生,冤尽缘生。”今日之朋友,或是昔日之冤家;而他日的冤家,说不定就是今日的朋友。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与人间相处,变幻莫测;情感无法辅导理智,致使人生忽冷忽热,或善或恶,或升或沉。佛陀既获得理智与情感之平衡发展,悲智相运,福慧双修,那所导致之果报,当然是福慧庄严。

   有智而无德,尤猛虎之添翼,适足以济其奸;有德而无智,只限于世间善行有漏因果,属于痴福,既无以断烦恼,了生死,更无法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见性成佛。所以佛教教人解行并进,福慧双修。但佛要教人所修之福,不上于世间的五戒、十善、八正道,或出世的四谛十二因缘之德行,而是趣向六度四摄的德目。所修之慧,不限于世俗主观之智慧,或出世圣人偏真之智慧,而足发掘人生本具之般若智慧。这样,以出世的至高般若智慧,干入世至善的六度四摄等慈悲德行。地狱未窑,誓不成佛。众生界尽,我愿无穷地永远永远为众生工作,为众生服务。所谓“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最后,福慧具足,自可体证福慧庄严,圆满无缺的人生,亦即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亦即人间佛教最终之目的。(信息来源:摘自《中外佛教大师演讲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