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生活 >> 养生保健 >>

元代石屋清珙的茶禅一味论——丁希勤(2)

分享到:

   石屋清珙的隐逸风格使得他的茶禅精神稍异于唐宋以来的茶禅文化精神。唐宋时期茶禅文化精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唐释皎然、赵州从念和宋圆悟克勤。与石屋清珙山中独隐四十余年相比,释皎然显得有点不甘寂寞,他广交天下名士,其茶道精神因而也必定不够彻底。释皎然的茶道重的是茶品,集中在“神、清、真、香”和“祛疾”药效上,如他讲茶“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又如“清冷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顾渚行寄裴方舟》),“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饮茶歌送郑容》)。此外,释皎然的茶道中尚存有严重的真俗之别,如“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因此,释皎然的茶道并不真正符合禅的精神。在唐代茶道中,惟有赵州从念的“吃茶去”真正符合禅的精神,因为赵州从来不说明茶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而只是让吃茶人自己去领悟其中的真谛,悟是禅的根本精神,也是茶道的真精神。因而,唐代的茶道只有在赵州茶里才真正实现了茶道与禅道的统一,也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说茶道即禅道。然而第一次明确提出茶道即禅道思想的还要数宋代临济宗圆悟克勤的“茶禅一味”论。在圆悟克勤的“茶禅一味”中,禅的根本精神在茶道中得以彻底地贯彻和实现。元代石屋清珙在茶道上继承了赵州和圆悟的一贯精神,也强调悟的重要性,他说:“钟敲寒夜月,茶囊石池冰。客问西来意,惟言我不能”,从而强调了悟的能力。当问及“如何是冬来意”时,他说:“地炉深夜火,茶熟透瓶香”。这种牛头不对马嘴、不是回答的回答目的是要人破去名理实相执着,从而达至一种缘心自在、心如境如的自由状态,诚如《金刚经》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于诸相见诸非相,即见如来。”然而,这一境状必须是悟出的,那么,又如何悟呢?石屋清珙说“茶熟透瓶香”,将悟的内容导向了茶道,因为茶道本身就是悟,惟有借助悟的本身才能更好地导出悟的内涵,这反映了茶道在石屋清珙禅学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正因如此,石屋清珙的茶道中不仅有“吃茶”,且有“焙茶”、“煮茶”、“煎茶”、“磨茶”、“当茶”、“扬茶”等许多具体细节,这些细节无处不透露着茶机、禅机、生机、悟机。在其语录中,茶字出现频率也非常之高,几乎是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明了其茶禅思想的丰富,再加上他那独特的隐逸风格的锻造与升华,从而使中国的茶禅思想在元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境界。

   石屋清珙的茶禅一味思想标志着元代茶道思想发展的最高峰,也标志着中国茶道思想发展的最高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宋元时期三教合流的时代趋势密不可分,是三教合流的复合创造力在茶道中的表现。我们知道,两汉是儒学时代,魏晋南北朝是玄学时代,隋唐是佛学时代,之后是三教合流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峰不是出现在两汉,不是在魏晋南北朝,也不是在隋唐,而是在三教合流的第一个阶段宋元时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三教合流的复合创造力远大于三教各自为营的单个生产力。因此,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峰出现在宋元时期并不奇怪。相应地,这一时期,在思想界诞生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与宋元科学都见证了三教合流的伟大创造力,都是i教合流的产物。三教合流的伟大成就及其所带来的高度发达的思维能力也必然会在茶道中有所表现,这就是以石屋清珙的茶禅一味论为标志的元代茶道的新发展。石屋清珙的禅学思想同化天地、陶钧万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代表了元代三教合流的伟大成就,标志着元代禅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从而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国内,他“大开炉鞴,锻炼学者”,名闻朝廷,被“赐金裥衣”;在国际上,“有弟子愚太古者,高丽人也,亲得师旨”,传法异域,因此,石屋清珙被高丽国王表达诏谥为“佛慈慧照禅师”。随其禅学思想的流布,他的茶禅一味论思想也逐渐深入民间、走向国际,不但促进了明清时期我国茶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也为韩国茶道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石屋清珙的茶禅一味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是对新时代人文处境的诗意择发,体现了鲜明的个性特色与生机活力,开启了中华帝国后期传统文化创生与变迁的先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简单而言就是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石屋清珙的茶禅一味论思想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神,而以佛家精神为旨归,集三味于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的茶品是儒家的,人品是道家的,而禅品是佛家的;茶品是方便,乃藉假以修真;人品是根本,本立而道生;禅品为究竟,乃其人生矢志不渝之目标。因而在他的身上,也是在其茶禅里,分别体现了传统文化儒释道的三种品质。但这三种品质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的继承、和合,而是基于其宗教人生作了高度的抽象、升华与发挥,是对新时代日益恶劣的人文环境的诗意择发。具体来说,对儒家是略其貌而取其意,对道家是略其形而取其神,对佛家是略其是非而取其宗旨。截断众流,块然独处,为世外淡泊之好,无所发其辩而寓之于茶,即此物中知天、致命、尽神、造玄,尽物之性以至尽己之性、尽人之性乃至尽天地之性,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三教合流后的主要问题是传统文化的创生与变迁的问题,石屋清珙实际上向我们展现了三教合流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生与变迁,他向我们展现了创生与变迁中的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生命哲学)、结构模式(依次是佛、道、儒)以及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调适与会通(禅学精神)等问题。而他的茶道思想是对此一系列问题的无声的解答,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世化、民间化、世俗化、生活化、精致化变迁之途与发展趋势,是中世纪送给我们的一份大礼,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学习与发扬。石屋清珙的成就,不在于他的思想里有什幺新鲜的东西(他的思想观点前人早已有之),而在于他能够正确面对现实,以大毅力大果敢大行动正确践履中国古代文化的生命哲学,直接面向事物本身,纯境域地构成人的实际生存状态,从而达至存在论或本体论的极致。这种生命的存在方式直接源于传统,又高出于传统,体现了作者自己的创造性发挥与虔诚的生活态度,透露了无限的生意与活力。它既是古老的,又是新鲜的,是生命本然而应然的持有方式。在明清的历史开始见证传统的形式日渐颓废之前.石屋清珙实际上已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传统的正确发展之途,这就是立足传统、超越传统、站在传统的高度,面向生活、面向实际、面向践履,时常保持一颗创造的心、新鲜的心、活泼的心、个性的心、乃至一颗自由的心。这是本文的结论,我想也应该是石屋清珙的茶禅一味论的现代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