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体验 >> 供养体验 >>

受供養時,心存五觀

分享到:

  凡欲食,受供養時應心存五觀,作五觀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

  五觀若存千金易化

  三心未了滴水難消

  佛寺裡的一切財物,都是十方施主發心種福田的福因(種子),所以佛陀教導僧眾不可虛受信施--- 不得濫用福田僧物。受供養時應該心存五觀(比丘食時作五種觀想法)。

  現在引用廣化律師的開示:

*凡欲食,作五觀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臨食作五觀者,令正念受食也。計功是計算作食之功勞。《智度論》說:「思惟此食,因墾植、耘除、收穫、春磨、淘汰、炊煮而成,用功甚多。計一缽之食,農夫工人流汗合集,食少汗多,入咽變惡。我若貪心,當墮地獄,瞰熱鐵丸,出為畜生,償他風債」。量彼來處者,《僧祇律》說:「佛告比丘,此一粒米,用百功乃成,施主為求福故,減自口祿,奪妻子分,而施捨來」。我們每次臨食,作此觀想,便會感到,若不修行,粒難消。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仔細思量推測叫忖度。德行者,《周禮地宮注》:「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亦可作道德與行持解。當自忖度,己之德行,.如不持戒、坐禪、誦經、營三寶事,叫德行全缺,便不應受此食。《毗尼母經》說:「若不坐禪、誦經、不營佛法僧事,受人信施,為施所墮。」天臺大師說:不問是乞食、眾食,皆須作觀,若不入觀,即潤生死。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防者防止,過是過患。眾生心中有無量過患,而以貪瞋癡為宗。宗本過離,諸患不生。《明了論》說:「出家先須防心三過,謂於上味食起貪心,下味食起瞋心,中味食起痴心,以此不知慚愧,墮三惡道。」作此觀已受食,方可無過。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飲食養活身命,如良藥之療病;若無此食,則形體枯瘦,無由辦道,故於飲食,莫求美好,祇要能養生保健便可。《雜寶藏》偈云:「是身如車,好惡無擇,香油臭脂,等同調滑。」此謂視身如車,食物如油。油塗轄軸,只望令其轉滑,豈別香臭?食亦如是,惟圖維持體力,足以辦道即可,莫分別好惡。

(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

  飲食可營養身體,資益道業。緣身體每天消耗熱量,新陳代謝,交替不停,行住坐臥,均需熱量,倘無飲食供給營養,則饑渴病生,何由進道。今為成就道業,故受此食。窺基大師說:「為成道業施將來,道業未成爭消得」?凡受食時,當作此觀,生慚愧心。

  《摩得勒伽論》云:若得食時,口口作念,第一口默念,願斷一切惡。第二口默念,願修一切善。第三口默念,願所修善根,回向眾生,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