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静坐,我漫说几句,或许对你有用:
1、静坐的目的与原理当弄清楚。佛门坐禅,首重修“止”。止什么?止五根(眼耳鼻舌身)、存一根(第六意识),也就是由“五俱意识”转入“独头意识”,再对治昏沉(梦中独头)与掉举(散乱独头),进一步入“定中独头意识”。在“定中独识”下再凝神起观、周流不断,遂入三摩地(四禅与四空定)。
2、以主帖所述,静修整个过程,始终没有脱离“身根”,充其量只是身根与意根相应的“单俱意识”而已,谈不上“止”,也谈不上“独头意识”,更谈不上“定中独头意识”,不客气地说,尚在身与识的牵扯中自我折腾,连坐禅(止观)的门尚未入。
3、坐禅之“定中独头意识”,一定是离却五感官包括“身根”的,尚在身体穴位上做文章,第六意识就难以独立,就谈不上“止”与“观”;即便是在“独头意识”的前行过程中,允许身根(触受)参与,也限于“中脉”之上,也就是说只许意念存于由顶轮到会阴的连线、身体的中空线上,绝不可偏在身后脊柱(督脉)的几个关键点(穴位)上、或者身前的任脉穴位上,因为任督二脉的关键穴位直接联系我们的中枢神经与自律自主神经,很容易因气机的刺激而产生幻觉幻知,这就是气功容易“走火入魔”的原因之一。而坐禅,意循中脉,且调息调心而不炼气、不运气、不用气,不触及中枢神经,故不应有气功一般的身触异常。
4、当知坐禅为止五根、入定独识、趋三摩地,一切皆依心地而行,有所感、有所动、有所幻,皆非良性境界,是未得门、未入法之故,如果说是静坐放松或者气功健身尚可,与坐禅其实不相干也。
以上仅为一已之见,仅供参考。
鉴月恭敬合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