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散文 >>

与自己同行

分享到:

   一、我对孤独和恐惧的最初体

   生活有时不经我们同意,就把一些突如其来的不幸事件强加给我们,使我们毫无准备地陷入无援的孤境。承蒙命运关怀,我此生过早地体验了恐惧和孤独。一个失去母亲的五岁孩子,半夜醒来,面对幽暗窗口出现的幻影,他的心灵之颤栗是不难想象的。暮春傍晚,夕阳西下,草塘蛙鸣,一个孩子独坐门前,听着母亲们呼唤自己孩子的乳名,一直到响起一片温馨的关门声,而他久等不来的那个人带走了她无限温柔的呼唤长眠于远方,坟上已是青草深深……此刻,谁能说清他的心中有几多酸楚和凄凉? 

    感谢上苍,孤独没有毁掉我渴望温情的心。更让我心怀谢意的是,孤独这所“幼儿园”使我在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之前,就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相处。从此,我能从容面对以后多次陷入的人生孤境。

   二、人生的四种孤境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所能感到的最基本、最无可逃避的孤境,就是死之孤境。每个人都必须独自接受死亡,即使是最亲爱的人也不能与我们同行,不能解救我们的死后寂寞。对于死,人总是单数。而现代意识又毫不留情地粉碎了任何温暖的彼岸世界,使墓室格外寒冷,从而更加重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和孤独感。最容易陷入这种孤境的是儿童和老人。我对恐惧和孤独的最早体验,主要是对死的超前体验。

   一般人难以避免的第二个孤境是身之孤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种孤寂体验,如果说对古人还是例外情况,在现代则已达到社会规模。现代生活的一个难题是:在中年需要孤身奋斗建立业绩时,孤独的老人和孩子却需要我们陪伴;待到我们渐入老境需要别人相陪时,老人则大多故去,孩子已远走高飞。晚景的普遍凄凉,是现代社会图景中最暗淡的色块。

   爱之孤境也可以称为心之孤境,它与思之孤境常常重叠。“我的兄弟,怀着你的爱和你的创造到你的孤独里去;很久以后正义才跛脚跟在你后面。”显然,尼采患的正是爱与思的孤独综合症。这种病,在传统社会只有敏感的天才偶尔染之,普通人既不知爱为何物,又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幸而得免此难。等到现代人学会了爱与思考之后,爱与思的孤独综合症才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拜伦深有所感:“有了思维这个恶魔,就使人生备受折磨。” 

    陷入种种人生孤境,这就是寻求独立和自由的现代人在劫难逃的命运。对此,大可不必悲悲切切。我们既然不再把自由当作抵押品,换取肉体和灵魂被拯救的空洞许诺,我们自然要担负起自我拯救的使命。我一再体会到,孤独感,是现代自由人最基本的情感是自我意识降生时的触动,是第一次丢开拐杖走路时的感觉。如果你有足够的生存勇气,你可以把它称为自豪感。  

   三、对孤境的陷落与超越

   获得了自我,同时就获得了孤独。强加的孤境有时也能使自我意识的胚胎受孕。这种孤独的自我具有巨大的创造性。一个人创造的愈多就愈孤独。如果他能创造整个世界,他就会体会到上帝的孤独。大的天才,总是坚定地带着他的孤独前行,象司马迁和贝多芬那样,成为人间的孤峰。他们没有同行者,只有攀登者。

   请不要以为天才是在追求孤独,他只是无法逃避孤独。守不住孤独的天才会回到我们普通人的餐桌上来,但这只能给他带来更深的孤独:因为他为了逃避孤独而放弃了自我。一个获得自我的人,重新放弃自我,并不能使他回到以前混沌的“幸福”状态。他的自我陷落之后,留下的是巨大的绝望和空虚。 
 
   真正孤独的不是尼采式的人。他虽然不合时宜,不为时人所见容,但他珍爱自己。在尖锐的冲突中,他宁愿选择自己而背离世人。他这样做时,似乎听见了后人的喝彩声,这给他一种“现世孤独”而“永世被爱”的温暖。这种近乎宗教的情感,甚至可以使一个人轻松地面对死亡。坚持住自我,就超越了孤境。

   在某些情况下,对自我的坚持,是一种绝望的坚持。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会损害人的自信心;长期缺爱的心灵,容易发生病变。我们应当学会更深地理解自己也理解别人,更深地珍爱自己也珍爱别人,使被动的人生转变为主动的人生。这可以缓解渴望被爱和被理解的苦痛。一个自感孤独而又能珍爱自己并珍爱别人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永远珍爱自己,这是我从最初的孤独体验中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只要我们这样做了,就能得到丰厚的报偿。我永远忘不了中学时代的那个春夜。急性胃炎的尖锐痛楚和得不到亲人的必要关怀,使那个孤独的不眠之夜分外悲凉。渐渐地,有阵阵春风撩起我的床帐,送进窗台上我自己栽培的一株草兰花的芬芳,仿佛是一只温柔的手在试我额头的体温,月光和泪水一起打湿了我的枕巾。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那芬芳原是我自己的手;而那株我一直怀念的草兰花,是我自己的心……
  
   四、与自己同行

   我知道在许多情况下,人要赞美并珍爱自己是件困难的事。我们有时确实不如自己想象得那么好。“人很容易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这是真的。谁没有做过至今还使自己脸红的事情?

   我们的心灵确实并非只是天使们翱翔的圣地,它也是魔鬼经常出没的洞穴。假如我们能成为自己的魔鬼使自己堕落,我们一定能成为自己的上帝拯救自己。而且生活逐渐教我知道,在我们需要求助时,很容易得到鄙弃;而在我们需要清静时,总是得到热闹。所有的社会都习惯于捧场。如果我们不自己拯救自己,必然走向自我毁灭。

   人总是难以对自己作出正确的估计。一帆风顺时自我感觉太好,遭受挫折时又会自我糟蹋。对待顺境和逆境我们要保持同样的警惕。在我们陷入无援的悲惨境地时,绝不能听信魔鬼的谗言,不能站在魔鬼一边杀死我们心中的上帝—对自己的信念。

   无论如何,要使我们成为自己的避难所,成为自己最亲近的的人,成为自己随身携带的家。即使我们带着满身血迹和唾沫回来,也要使自己受到凯旋似的欢迎。

   既然不论是面对死亡,还是面对个人灾难,人生中总有一段黑暗的路要我们独自去走,那就让我们挽起自己的胳膊上路吧。让我们与悲伤的、绝望的、被人遗弃的自己同行,走过人生的阴雨时期,你会在晴朗的天空下拥抱一个快乐的、圣洁的、充满爱意的自己。让我们像落日一样与走向归宿的自己同行,我们的灵魂会得到安息与抚慰,如同宁静美丽的黄昏。(信息来源:莲花心缘佛学艺术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