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戏曲
时间:2007-10-15 11:08来源:陇原佛学网站作者:延 甲 点击:
佛教戏剧作为中国戏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佛教的文学、音乐、建筑乃至禅学一样,在传入中国之后,已彻底融汇于中国文化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戏剧文化的独有特色。在今天,它也如其它艺术门类一样被现代科技、文明、社会生活所改良。像电影、电视、CD、VCD、三维等渐渐地溶于艺术之中,进而得以广泛应用。
中国的佛教戏剧作为中国戏剧的曲、白、科的统一体,仍然保持着戏剧的特点。但是,中国佛教戏剧中的音乐未必是我们常常闻听的佛教音乐,而是由中国戏剧音乐的特点所构成。
佛教戏剧不像佛教文学一样有诸多的佛典精华灿烂,其大部分戏剧是演述佛教内容,表现佛教公案、人物故事的戏剧。
佛教戏剧根据剧本的取材和故事内容大致分为:一、佛经故事戏:如《释迦佛双林坐化》、《天中天》、《摩登伽女》、《目连救母劝善记》、《香山记》、《海潮音》等剧目;它们大多取材于佛经典籍之中,有的保持了典籍中故事的原貌,略加妆点;有的则改动较大,甚至将佛经典籍中的人物姓名、时间、地点也中国化了。二、度脱故事戏:如《明月和尚度柳翠》、《玉禅师翠乡一梦》、《惠禅师三度小桃红》、《昙花记》等剧目,这些戏剧大部分都有一个较为典型的形式,也就是演述着某某前生善根深厚,今生迷却本性,经佛祖、菩萨点化,终于度脱悟道证果。三、名僧故事戏:如《志公和尚问哑禅》、《石头和尚草庵歌》、《花草四友东坡梦》、《醉菩提》、《牟尼合》、《西来记》、《祝发记》等剧目,这些戏剧大多取材于《历代高僧传》、《五灯会元》、《禅林僧宝传》等著作中,又重新赋予了戏剧色彩。四、因果轮回戏:困果报应是佛教三藏论的核心;它深入广泛地与中国儒、道文化融合一起,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百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缘一到,一定要报”。因此,这类戏剧较多,并往往对阴间地狱、神鬼精怪等等有着入木三分的刻画描写;如《玉箫女再世姻缘》、《东窗事犯》、《三世记》、《双修记》、《再来人》、《醒世魔》、《玉环记》、《红莲债》、《盂兰梦》、《七昙果》等等众多剧目,以及其他融通了佛教教义、哲理的戏剧片段。
在佛教戏剧中,佛陀、菩萨、大士、护法诸神等佛经典籍中的人物,大都在舞台上亮过相,但作为主角的并不常见。常见的佛教戏剧中主角人物如观世音、目连、达摩、济公等;是故,又形成了佛教戏剧中特有的观音、目连、济公、达摩戏。观音戏在传统的佛教戏剧中剧目较多;目连戏又称目犍连戏,戏中情节主要源于《佛说盂兰盆经》,以此遂改编了较多的剧目;济公戏,剧目繁多,已为百姓熟知;达摩戏,主要有明末阮大铖的传奇《牟尼合》、清代张风翼的传奇《祝发记》、张中和的传奇《西来记》、杨潮观的杂剧《大葱岭只履西归》(简名《大葱岭》)等。《祝发记》中“渡江”一折,演述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是净角的独角戏。本剧的曲词宾白生动活泼,人物性格逼真。现选一段以供读者欣赏:
(净上场念)南无阿弥陀佛。
(唱)[良淘沙]色相本来空,何异何用?宝珠办后法界通。六十七年相待也,暂住江东。(中略)
(作取芦苇放江中跳上介) (唱)[古轮台]仗佛力,江豚吹浪尽藏匿。那些几天堑限南北?风恬浪静,稳当中流,在禹明平地三级。无边自在菩萨,在三千世界一飞舄。多少升沉,好一似来往朝夕。想当初楚汉乌江,曹刘赤壁,桑田沧海何访尘迹?从前事,须知一笑也不值。(内喊介)
(唱)[尾声]楼舡入望去帆集,又是一阵白驹过隙。
(白)呀!远远望见一队人马,飞渡江来,想是王都督的人马破贼成功,奏凯回朝。他从招提寺经过,等他来时,就央烦他捎个信儿与我徒弟法整便了。我少顷寄书的时节啊。
(唱)只说道江上相逢无纸笔。(下)
昆剧中多年以来就流传着“七红八黑四和尚” 的说法,“四和尚”之一就是指《渡江》剧中的达摩。
近年来,随着电影、电视、武侠传奇小说的相继问世,少林文化得以挖掘和阐扬,特别是“达摩祖师禅”、“达摩”武术禅等等达摩现象,不仅影响着中国的禅文化,也远播东南亚和日本,在日本已形成了诗、书、画等达摩现象旋风,将中国的禅文化又推向了一个峰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