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文学综论 >>

略说唐代的禅诗与诗僧(2)

分享到:


  “诗僧”一词应代表僧人在诗歌艺术上的自觉,诗于僧人不仅仅是修佛余事或渡众方便而已,覃召文认为:“在中晚唐之前,僧侣固然也作诗,但大多把作诗看做明佛证禅的手段,并不把诗歌看成艺术,而比较起来,中晚唐诗僧往往有着迷恋艺术的创作动机。”这点看法深深值得肯定,因为中晚唐诗僧专意为诗,认真寻索诗禅二者的矛盾、依存与主次关系,最后不仅不舍诗事,更以诗禅合辙的方式从事创作并归纳融会禅法于诗歌理论。

  唐代有名的诗僧有王梵志、寒山、拾得、丰干、庞蕴、灵澈、皎然、贯休、齐己等等。王梵志多偈诗,全唐诗则未录一首。寒山的诗收入《全唐诗》卷806中。二人诗虽通俗,但寒山较王梵志更有雅调。例如:“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王梵志诗校辑》卷六)“闲自访高僧,山万万层,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闲游华顶上,日朗尽光辉,四顾晴空里,白云同鹤飞。”(《全唐诗》卷806寒山诗)由以上三首诗中可知寒山诗具清气,多自然意象,华彩也胜梵志一筹。拾得诗今存50余首,收入《全唐诗》卷807。这是初唐诗僧的风彩。盛唐及中晚唐僧则韵如松风,淡然天和,有许多境高意远调清的神韵诗作。

  从唐代诗僧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诗意与禅意兼得,都能成熟地转化自然意象,成就清净禅境。例如:齐己钟情于诗又归心于禅,诗染世情,禅求寂心,二者在他的《白莲集》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在诗情方面,齐己时露亲族与家国之思,也多僧俗友人之思,在禅寂方面,齐己也曾示道参禅,不少静坐冥思之作,能提供禅者悦心的悟境。他基于“诗僧”的醒觉,不断兼论诗禅来寻求超越。齐己以一僧人而嗜诗,在诗禅的离合心路上,有一番耐人寻思的况味。由于诗僧的自觉,带来诗僧创作的高度繁荣,《全唐诗》录诗僧凡115人,僧诗凡2800首,诗作46卷,并且大部份诗僧都集中出现在大历以后的百余年间。成就最高者属皎然、贯休、齐己三人,诗共1920首,后人遂有《唐三高僧诗集》的编纂,齐己诗八百余首,占合集的三分之一强,在意象与诗格上都有极精萃的成就,足为中晚唐诗僧观察的重点。诗僧是诗禅融合的具现,他们嗜诗习禅兼得,两不相碍,“吟疲即坐禅”“一念禅余味国风”,在唐代诗坛上蔚为多元风彩。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最能概括出诗僧的面貌:“自齐、梁以来,方外工文者,如支遁、道猷、惠休、宝月之俦,驰骤文苑,沉淫藻思,奇章伟什,绮错星陈。(至唐)有灵一、灵彻、皎然、清塞、无可、虚中、齐己、贯休八人,皆东南彦秀,共出一时,已为录实。”

  结语

  诗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除“格义”之外的一大问题,也是诗学发展与诗歌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唐代是禅宗鼎盛、诗歌繁荣的时代,诗禅交互影响在唐代已有全貌,因此作为观察诗禅交涉的断代重心,极为合适。在中国文学上,特别是诗歌与诗学上,诗禅共命的历史从唐代已奠定好基础。诗僧们实践了诗禅之间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成就了幽栖乐道的清幽诗作,蔚为唐宋以下文学风尚的林下逸韵,同时又以禅论诗,喻显诗歌幽微胜境,这是诗禅文化史上韵姿幽迥的生命。(信息来源:中国佛教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