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造像 >> 综论 >>

中国古代宗教造像鉴赏

分享到:

  中国的古代雕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创作了众多的精美的雕塑艺术品。这些作品造型生动活泼,形象逼真传神,处处反映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巧,不愧是我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品中的佛教雕塑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上的动荡,民族之间矛盾时起,经济基础不稳定,因而佛教能以澎湃之势漫透到整个社会。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艺术几乎在全国各地盛行起来。佛教造像在各个时代,在形象与内容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既是宗教的宣传品,也是帝王权贵的意念所在。它通过雕刻家之手把犍陀罗和摩揭陀两个地方的造像艺术中国化,虽然这些造像的宗教气氛非常浓郁,但其造型的基础,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现实的人,写实的因素毕竟处于主导地位。南北朝经历了370余年的动乱和分裂,直至隋代才又完成了重新统一的局面,接着唐王朝又在此基础上把封建社会推向繁荣昌盛的时代。佛教伴随着370余年的分裂和动乱,作为当时一些人们的精神信仰也逐渐根深蒂固下来。佛教造像艺术在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速度迅猛发展起来。不论是铜铸的造像,石制的雕像,泥质的塑像,都把佛的崇高慈祥,菩萨的和善端丽,罗汉的温顺诚恳,天王的威严孔武,力士的强横暴戾刻划得神灵活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之概括,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本质与功能的形象化的表现。

  宋代,佛教雕塑在这一时期的雕塑领域里虽然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禅宗的影响,佛教雕塑的那种神圣性和理想性减弱了,总之被称为“世俗化”的现实性成份则大大增加了。唐代盛行的“释迦佛”、“菩萨”、“力士”等雕像,已逐步为更加世俗化的罗汉造像所代替,这种更为接近当代人情味的佛教雕塑,对于佛教的传播起着积极作用。

  元代的佛教造像有其特定仪轨,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虽然同其它时代的佛教造像,但也明显地显现着不同之处。从外表形象到内在精神状态,从面型、体型、姿态、服饰、执物,到背光、莲座乃至龛形,无一处不显露着不同的样式与特点,从而显现着自己所独有的风格。

  明清时期,伴随着大规模石窟开凿的日渐衰败,寺院内供奉的佛教造像逐渐多了起来,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更加世俗化,甚至有的完全因袭着前代的样式,或曲意求其真实。同时由于明清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所以佛教造像在技法处理上,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因此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虽然在面相气韵上表现不出多少特性,但以全体的比例与轮廓的构图,都能达到恰如其份,衣饰与衣纹的表现也运用了很现实的手法,成为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

  道教在中国的历史上,它的发展要早于佛教,但是由于:1、在政治上,历代的统治者在歌舞升平,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佛教无疑地都是一种麻醉人们精神的鸦片,而道教的影响在这个时候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在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中,有许多次打着道教的旗号所进行农民起义,这无疑地会使统治者产生对道教憎恶,从而不重视它。2、佛教从经典上、艺术上都有着一套完全的体系,而道教却没有。佛教是“以像设教”的,道教虽然起源较早,也有自己所供奉的无妨天尊、三清、真人等神灵,然而这些神却没有用艺术的方法表现出来。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就采用各种艺术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采用绘画、雕塑的手段,把佛教具体形象化,这样就使人们对佛教的印象加深,使佛教影响不断深入扩大。而道教在佛教影响已渐深入的情况下,才采用佛教“以像设教”的方法进行仿效,这样其影响就远不如佛教了。3、佛教的寺院在全国各地星罗棋布,从历史上的几次毁佛灭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佛教的势力。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鉴于当时佛教寺院经济发展,使官府赋税蒙受重大损失,因而下令废佛道二教。这次距历史上北魏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第一次灭佛仅一百年间,就又使沙门道士二百余万人还俗,可见佛教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出于与北周同一原因,下令尽毁国内佛寺四万六千余所,造像约三十万躯。从上述的三次毁佛灭法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佛教寺院遍及中国大地,出家人逾几百万人,而道教庵观,道教就远远不如佛教,所以其影响也较小。

  道教的造像在历代遗留下来的很少,除在造像的形象上同佛教不同外,在其雕刻手法、艺术风格上几乎都与佛教造像一致。在进行鉴定、鉴赏的时候,要加以对佛教造像的雕刻手法、艺术风格进行对比,只有注重参考同时代的佛教的特点才会对佛教造像的时代特征、艺术风格、雕刻手法有着较深刻的影响,进而达到鉴定鉴赏的目的。值得指出的是:道教造像不但真品遗留很少,就仿制品也极少,相对而言真假的鉴别工作也较容易。

  掌握和了解上述的中国古代宗教雕塑艺术的鉴赏知识,确实是一件很难的工作,但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和细心观察研究,就能够达到掌握和了解的目的,就能成为这方面工作的行家里手。作为佛教造像艺术的鉴定,对于初入此门的人来说,感觉上是难之甚难,把真品和仿制品放在一起,觉得外表造型,面目神态、衣服装饰、颜色大小都一样,就不容易分辨出真伪。实质上这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样,对于我们经常接触的物品,从性能、轻重、颜色、使用方法、摆放位置,我们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如果别人把你所熟悉的物品挪放了位置,改变了颜色,转变了性能,你马上就能感觉到。这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周围的事物经常接触,就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会对事物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样作为文物鉴定也是这么一个道理,经常地进行学习和观察,同样也会熟悉和认识它,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达到鉴别鉴赏的水平。

  此外,作为佛教造像艺术品它本身是一件文物,作为文物它凝聚着它所处那个历史时期所特定的内涵,其内涵包括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点,工艺水平,质地构成,经济发展状况,人们的文化教育素质的高低。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才会产生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产品。后世的人们对其进行仿制,不管外表多么相似,但是我们只要从上述内涵所包括的五个方面去进行观察研究,就会找出不同点,进而完成鉴定的任务。这是因为经过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审美观点,工艺水平,质地构成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任何逼真的仿制品,都有着上述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存在破绽。可能在某点上,仿制品作的十分逼真,不容易让人识别,但是如果我们把仿制品同文物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我们就一定能够发现它的作伪处,从而达到识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