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菩萨信仰 >> 观音菩萨 >>

国际学术界观音研究总目录

分享到:
  一、大陆主要观音研究人员及其作品目录:
  1 王景林《观世音的来龙去脉》,《文史知识》1989年第1期
  2 徐静波:《观世音菩萨考述》,收入《观音菩萨全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
  3 段友文:《观音信仰成因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4 郑筱筠:《观音信仰原因考》,《学术研究》2001年增刊。
  5 王连胜:《普陀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年2第3期。
  6 孙丽:《中国人的观音信仰》,《中国宗教》2004年第5期。
  7 徐宏图:《谈普陀观音信仰的历史影响》,《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8 贝逸文:《论普陀山南海观音之形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9 贝遗文:《普陀紫竹观音及其东传考略》,《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0 关兰:《浅析杨柳枝观音的历史起源》,《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11张楠:《云南观音考释》,《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12芮传明:《中原地区女相观音渊源浅探》,《史林》1993年第1期。
  13王和平:《从档案史料看普陀山道场之兴衰》,《浙江档案》1989年第12期。
  14华思文:《简论泰国观世音崇拜的兴起》,《思想战线》1997年第2期。
  15陈星桥:《观世音崇拜在中国》,《法音》1996年第12期。
  16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第五章《佛教信仰在民间的流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版。
  17 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的第四章《观世音信仰与相关神话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
  18曾其海:《浅谈天台宗对观音信仰的推动》,《正法研究》1999年创刊号。
  19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孙昌武:《关于〈冥祥记〉的补充意见》,《文学遗产》1992年第5期。
  21孙昌武:《六朝小说中的观音信仰》,《佛学会议论文汇编》,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
  22孙昌武:《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华书局1994年11月。
  23懂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24曹道衡:《论王琰和他的〈冥祥记〉》,《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
  25王海燕:《湘西观音信仰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6王海梅:《〈西游记〉与观音信仰》,《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27孙世基:《〈观音得道〉今昔谈》,《戏文》2002年第2期。
  28郑筱筠:《观音救难故事与六朝志怪小说》,《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29夏广兴:《观世音信仰与唐代文学创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0欧阳康:《从〈观世音应验记〉到〈西游记〉──从一个方面看神怪小说与宗教的关系》,《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31郑筱筠:《试论观音净瓶、杨枝与中印拜水习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 期。
  32杨曾文:《观音信仰的传入和流传》,《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第3期。
  33韩秉方的《观世音信仰与妙善的传说——兼及我国最早的一部宝卷〈香山宝卷〉的诞生》,《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2期。
  34孙秋云:《谈我国民间的观音信仰》,《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
  35王福金:《观音信仰与民间传说》,《民间文学季刊》1998年第2期。
  36贝逸文:《普陀山送子观音与儒家孝德观念的对话》,《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7齐风山:《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及由男变女》,《前进论坛》2005年第6期。
  38项裕荣:《九子母、鬼子母、送子观音:从“三言二拍”看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佛道混合》,《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
  39程俊:《观音与妈祖——浙闽台海洋宗教信仰之比较》,《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5.1。
  40蔡少卿:《中国民间信仰的社会特点与社会功能——以关帝、观音妈祖为例》,《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1法尊:《浅谈伪经与观音信仰的中国化》,《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3期。
  42张小东:《中国化观音性别以女为主的原因初探》,《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43刘长久:《从观音信仰说起——兼及遂宁市对观音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2期。
  44郑祯诚:《中国观音——妙善公主的故乡在遂宁》,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8月。
  45朱子彦:《论观音变性与儒释文化的融合》,《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6赵杏根:《“以色设缘”与鱼篮观音像》,《文史杂志》1997年第1期。
  47温金玉:《观音菩萨与女性》,《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4期。
  48温金玉:《观音菩萨》,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10月。
  49赵克尧:《从观音变性看佛教的中国化》,《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
  50李小荣:《高王观世音经考析》,《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
  51张国刚:《佛学与隋唐社会》的有关章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52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与宗教》的有关章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53孙修身、孙晓岗:《从观音造型谈佛教中国化》,《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
  54郑秉谦:《东方维纳斯的诞生:“观音变”初探》,《东方丛刊》1998年第1期。
  55刘继汉:《从阎立本的“杨枝观音”谈观音画像的演变及其他》,《正法研究》创刊号,1999年12月。
  56芮传明:《中原地区女相观音渊源浅探》,《史林》1993年第1期。
  57刘彦军:《十一面观音》,《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
  58李翎:《藏密观音造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59李翎:《擦擦观音像研究》,《西藏研究》2005年第3期。
  60李翎:《藏密救六道观音像的辨识——兼谈水月观音像的产生》,《佛学研究》2004年刊。
  61李翎:《十一面观音像式研究——以汉藏造像对比为核心》,《敦煌学集刊》2004年第2期。
  62李翎:《三叶冠观音像考》,《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6期。
  63李翎:《六字观音图像样式分析——兼论六字观音与阿弥陀佛的关系》,《美术研究》2003年第2期。
  64李翎:《水月观音与藏传佛教观音像之关系》,《美术》2002年第11期。
  65李云晋:《云南大理的“阿嵯耶”观音造像》,《文博》2005年第1期。
  66金申:《博兴出土的太和年间金铜观音立像的样式与源流》,《中原文物》2005年第2期。
  67郭子瑶:《观音形象中国化的审美依据》,《艺术设计》2004年第2期。
  68李彩霞:《馆藏唐卡观音菩萨类赏析》,《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
  69赵广铃:《慈愍法像,殊妙庄严——宁波七塔寺十一面观音造像赏析》,《佛教文化》2004年第5期。
  70董彦文:《多姿多彩的观音菩萨》,《丝绸之路》2003年第1期。
  71王丹:《从观音形态之流变看中国佛教美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72阚延龙:《千手千眼观音的艺术特色》,《艺术百家》2003年第2期。
  73马天凤:《隋立观音像》,《丝绸之路》2001年第1期。
  74杨庭慧:《画圣吴道子与观音像石刻》,《中州今古》2000年第2期。
  75冯汉镛:《千手千眼观音造像源流考》,《文史杂志》1996年第2期。
  76刘智:《延安市收藏的千手千眼观音铜造像》,《文博》1996年第5期。
  77王惠民:《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1期。
  78刘凤君:《山东省北朝观世音和弥勒造像考》,《文史哲》1994年第2期。
  79张宝德、徐有武绘制、业露华撰文:《中国佛教图像解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9月。
  80佛日:《观音圆通法门释》,《法音》1992年第10期。
  81楼宇烈:《〈法华经〉与观音信仰》,原发表于《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82赵觉光:《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观音菩萨》,《台州佛教》1992年第1期。
  83涌渊:《略述观世音菩萨修行法门》,《上海佛教》1989年第2期。
  84王龙智隆:《闻思修解六结——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之六步反闻工夫》,《广东佛教》1991年第1期
  85汤琳:《观音法门》,《佛教文化》1999年第5期。
  86宋道发:《观音感应初探》,《法音》1997年第12期。
  87樊子林:《观音名号刍议》,《河北学刊》1992年第6期。
  88《楞严经》是否来自印度,现在学术界看法不一。相当多的人认为该经为中国古人的伪托之作。
  89邢莉:《观音信仰与中国少数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90扬政业:《从洱海区域的观音信仰看外域文化的影响》,《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增刊。
  91杨学政:《密教阿吒力教在云南的传播与影响》,《云南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92卢亚军译注:《西藏的观世音》序言二、附录二《神秘的西藏圣物〈地下掘藏所得宝书〉》,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93萧明华:《从两尊观音造像看唐宋南诏大理国的佛教》,《四川文物》1993年第3期。
  94周毅敏:《试析大理白族民间观音崇拜》,《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95李东红:《大理地区男性观音的演变——兼论密宗的白族化过程》,《思想战线》1992年第6期。
  96吴棠:《白族信仰中的观音形象》,《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97邢康:《尊观音为家神——谈辽朝的宗教信仰》,《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98徐晓望:《闽人与观音崇拜》,《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99贺嘉:《民间传说中的观音》,《民间文化旅游杂志》1996年第3期。
  100邢莉:《观音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年7月。
  101邢莉:《观音——神圣与世俗》,学苑出版社,2001年5月。
  102罗伟国:《话说观音》,上海书店,1992年6月。
  103张总:《说不尽的观世音》,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4月。
  103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
  104周一良:《跋观音赞》,《魏晋南北朝史论集》,1963年集。
  105孙昌武校点:《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华书局,1994年11月。
  106董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107曾其海:《天台宗对观音信仰的推动》,《正法研究》创刊号,1999年12月。
  108郭绍林:《论唐代的观音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
  109赵克尧:《从观音的变性看佛教的中国化》,《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
  110李利安:《观音文化基本结构解析》,《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11李利安:《从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道教文化的对话》,《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112李利安:《从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儒教文化的对话》,2003年9月《灵山海会》网站;
  113李利安:《古代印度观音救难信仰与净土信仰的融合》,提交2004年8月第二届净土宗学术研讨会;
  114李利安:《古代印度的观音灵验信仰》,《西域记风尘》,台湾经典杂志出版,2003年8月;
  115李利安:《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及其实践意义》,提交2004年8月“中国五台山佛教文化论坛”,《中国宗教》2005年第11期压缩后发表。
  116李利安:《关于印度佛教观音信仰中国化问题的一些思考》,提交2002年5月首届终南山佛教学术研讨会;
  117李利安:《中国观音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法研究》1999年创刊号;
  118李利安:《观音文化简论》,《人文杂志》1997年第1期;
  119李利安:《观音信仰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华夏文化》1996年第4期;
  120李利安:《观音思想的组成、架构与主要特点》,《宗教哲学》1997年第1期;
  121李利安:《试论古代观音信仰的四种形态》,《南海菩萨》总第176期;
  123李利安:《儒道思想对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影响》,《中国佛学》创刊号;
  124李利安:《试论观音所证的法门》,载《普门杂志》1997年第7期;
  125李利安:《观音法门略释》,载《五台山研究》1997年第3期;
  126李利安:《中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载《宗教哲学》1998年第1期;
  127李利安:《中印佛教观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内容和区别》,载《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4期;
  128李利安:《法华经与古代南亚和东亚的观音信仰》,载《东南文化》1998年第3期;
  129李利安:《试论观音信仰的中国化》,载《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30、李利安:《观音菩萨的身世、显化与灵感问题浅析》,载《观音菩萨传》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
  131李利安:《观音文化的宗教意义》,载《观音菩萨传》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
  132李利安:《观音信仰研究现状分析》,《中国宗教研究年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4月。
  133李利安:《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起源》,提交2006年3月台湾法鼓山主办的“第五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
  134李利安:《印度古代观音信仰研究》(25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因各种原因该书印刷推迟到本月,版权页为2005年)
  135李利安:《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36万字),博士论文,国家图书馆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收藏库,2003年6月。
  二、台湾主要观音研究人员及其作品目录:
  1黄国清:《〈观世音普门品〉偈颂的解读——梵汉本对读所见的问题》,《圆光佛学学报》总第5期,2000年12月。
  2释道昱:《〈观世音经〉考》,《圆光佛学学报》,总第2期,1997年10月。
  3释道昱:《再谈〈观世音经〉——〈请观世音经〉译本考》,《圆光佛学学报》总第三期,1999年2月。
  4于君方:《伪经与观音信仰》,《中华佛学学报》总第8期,1995年7月。
  5于君方:《观音菩萨的经典依据及其名号和其他一些不明问题》,《中华佛学学报》第10期1997年7月。
  6张瑞芬:《从佛教经典看民间传说——李靖、妙善故事之演变》,《兴大中文学报》总第5期,1992年1月。
  7陈英善:《〈观音玄义〉性恶思想之探讨》,《中华佛学学报》总第5期,1992年7月。
  8演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天华出版社,1993年11月。
  9萧婉珍等:《观音宝典》,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2月。
  10全佛文化编辑部:《观音菩萨经典》,全佛文化出版社,1996年。
  11张火庆:《观世音普门品》,金枫出版社,1986年10月。
  12林福春:《论观音形象之变迁》,《宜兰农工学报》总第8期,1994年6月。
  13陈清香:《千手观音像造型之研究》,《空大人文学报》,第2期,1993年4月。
  14陈清香:《观世音菩萨的形象研究》,《华岗佛学学报》第3期,1973年5月。
  15陈清香:《观音造像系统述源》,《佛教艺术》第2期,1986年11月。
  16李玉珉:《梵像卷中几尊密教观音之我见》,《故宫文物月刊》,第四卷第六期1986年9月。
  17李玉珉:《张胜温梵像卷之观音研究》,《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第15期,1987年2月,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
  18胡文和:《四川与敦煌石窟中的“千手千眼大悲变相”的比较研究》,《佛学研究中心学报》总第3期,1998年
  19古正美:《从佛教思想史上转身论的发展看观世音菩萨——中国造像史上转男成女像的由来》,《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第15期,1987年2月。
  20洪立曜:《观音画法鉴赏》,世界佛教出版社,1994年7月。
  21赵超:《妙善传说与观世音造像的演化》,《中国佛学》第一卷第一期,1998年10月。
  22刘世龙:《明代女性之观音画研究》,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
  23张惠玲:《台北市佛寺中的观音像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
  24苏莹辉:《院藏隋代佛重研》,《故宫文物月刊》1985年第6期。
  25陈祚龙:《关于造作观世音菩萨形象之流变的参考资料》,《美术学报》第21期,1989年1月。
  26潘亮文:《有关观音像流传的研究成果和课题》,《艺术学》总第18期,1997年8月。
  27潘亮文:《试论水月观音图》,《艺术学》总第17期,1997年4月。
  28林子忻:《观世音造像之流变》,《万能商学学报》第3期,1998年7月。
  29广元:《释迦与观音像之考究》,《海潮音》1980年第3期。
  30金荣华:《敦煌多臂观世音菩萨画像所持日月宝珠之考察》,《大陆杂志》1982年第6期。
  31沈以正:《谈绘画史上的观音像》,《佛教艺术》总第2期,1986年11月。
  32侑莲:《慈性之美——观音菩萨像》(1-4),《文物杂志》1-4,1990年6月-11月。
  33黄崇铁:《金铜佛造像特展——以三十三观音为中心的探讨》,《历史博物馆学报》总第7期,1997年12月。
  34马玉红:《艺术小百科——中国千手观音造像图考》,《历史博物馆馆刊》总第73期,1999年8月。
  35葛婉章:《无缘大悲达观自在——院藏〈普门品〉观音画探究》,《故宫文物月刊》总第112期,1992年7月。
  36林光明:《大悲咒研究》,佶茂出版社,1996年9月。
  37释彩灵:《观音大悲水修法》,收入《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5月。
  38谈锡永:《观世音与大悲咒》,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0年3月。
  39法田:《十一面观音之探究》,《觉风季刊》总第19期,1997年6月。
  40郑僧一:《青颈观音与大悲心陀罗尼》,《香港佛教》1981年11月。
  41圣印:《普门户户有观音——观音救苦法门》,圆明出版社1995年3月
  42南怀谨等:《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5月。
  43释圣严:《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中华佛学学报》第七期,1994年7月
  44智君:《从天灾人祸看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精神》,《中国佛教》1977年第7期。
  45何明怀:《观世音菩萨与众生的缘行》,《菩提树》1977年5月。
  46刘宽正:《观音法会的意义》,《香港佛教》1978年3月。
  47炯泰:《谈佛家的观世音菩萨及般若与色空》,《中国佛教》1978年第12期。
  48郭佑孟:《大悲观音信仰在中国》,《觉风季刊》总第30期,2000年。
  49林明德:《观音之匾联探索》,《台湾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12月。
  50曹仕邦:《浅论华夏俗世妇女的观世音信仰——兼论这位菩萨的性别问题》,《中华佛学学报》,总第15期,2002年7月。
  51张静二:《论观音与西游故事》,《国立政治大学学报》,总第48期,1983年2月。
  52林美容:《台湾“岩仔”与观音信仰》,《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12月出版。
  53江灿腾:《观音信仰与佛教文学》,《台湾佛教与现代社会》,东大图书公司1992年。
  54于君方:《观音灵验故事》,《中华佛学学报》总第11期,1998年7月。
  55高祯霙:《鱼篮观音研究》,台湾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
  56片谷景子:《冥报记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1年。
  57毛一波:《观音变形不变性》,《海潮音》1980年第3期。
  58黄雍廉:《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文坛》总第239期,1980年5月。
  59曹仕邦:《观音菩萨的性别问题与华人的观音信仰》,《海外学人》总163期,1986年2月。
  60于君方:《多面观音》,《香光庄严》总第59期,1999年9月。
  61于君方:《大悲观音》,《香光庄严》总第60期,1999年12月。
  62于君方:《女性观音》,《香光庄严》总第61期,2000年3月。
  63. Chun-fang,Ambiguity of Avalokites'vara and Scriptural Sources for the Cult of Kuan-yin in China,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0, July 1997.
  64. Yu Chun-fang , Miracle Tales and the Domestication of Kuan-yin,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1, July, 1998.
  65释圣严:《观世音菩萨》,法鼓山文教基金会出版,2002年 1月。
  66蓝吉富主编:《观世音菩萨圣德新编》,财团法人佛乘宗大乘禅功文教基金会出版,1997年3月。
  67颜素慧:《观音小百科》,橡树林文化出版社,2002年6月。
  68莫佩娴:《观音与维摩》,《菩提树》总349期,1981年12月。
  69林淑满:《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中国佛教》1985年第6期。
  70理耀:《观音圣德及其法门》,《狮子吼》1988年第10期。
  71台湾观音研究工作室、南华管理学院筹备处(当时为黄天中负责):《1995年第一届观音思想与现代管理研讨会会议手册暨论文》。
  三、国外部分观音研究人员及其作品目录:
  1. Cun-fang Yu ( Professor of Rutgers University), “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1.
  2 Mary Virginia Thorell,“Hindu Influence Upon the Avolokitesvara Sculp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ala and Sena Period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 , Long Beach, January 1975.(加里福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藏本)。
  3. Tove E. Nevile, “Eleven-headed Avalokitesvara: Its Origin and Iconography”,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 Ltd..,  New Delhi, 1999.
  4. Nandana Chutiwongs,“The Iconography of Avalokitesvara in Mainland South Asia”, Ph. D. Dissertation , Rijksuniversiteit, leiden. 1984.
  6. Chang, Cornelius Patrick, “A Study of the Paintings of the Water-moon Kuan Yin” , Printed by microfilm/serography on acid-free paper in 1986 by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Ann Arbor, Michigan, USA.
  7. Vignato, Giuseppe :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The Case of Kuanyin”.  Micro-published by Theological Research Exchange Network, Portland, Oregon 1994(缩微胶片型出版物) .
  8. John larson & Rose kerr “Guanyin: A masterpiece Revealed”.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1985.
  9. 洛克什?钱德拉著、杨富学译:《敦煌壁画中的观音》,《敦煌学研究》1995年第2期。
  10.宫治昭:《斯瓦特的八臂观音救难坐像浮雕——敦煌与印度的关系》,《敦煌研究》2000年第3 期。
  11. [日]西上青曜:《观世音菩萨图像宝典》,唵阿吽出版社,1998年5月。
  12. Danya J. Furda, “Kuan Yin Bodhisattva: A Symbol of the Feminine in Chinese Religion”. Miami University Library, Miami, Ohio, 1994.(迈阿密大学图书馆藏本)
  13. Glen Dudbridge 的“The Legend of Miao-shan”, Published by Ithaca Press London for the Board of the 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 Oxford University 1978.
  14. C. N. Tay “Kuan-Yin: The Cult of Half Asia”, “History of Religions”, Volume 16, Number 2, November 1976.
  15. [日本]佐伯富:《近世中国的观音信仰》,《圆光佛学学报》总第三期,1999年2月。
  16.[法]石泰安著,耿升译:《观音,从男神变女神一例》,《法国汉学》第2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
  17. John Clifford Holt “Buddha in the Crown: Avalokitesvara in the Buddhist Traditions of Sri Lanka”(《宝冠上的佛陀:斯里兰卡佛教传统中的观世音》),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Oxford 1991.
  18. A.D. T. E. Perera, “Enigma of the Man and Horse at Isurumuniya Temple, Sri Lanka”, The Monograph of Sri Lanka Art and Culture Sereies, Supra Printers(该文曾于1969年提交第二届亚洲考古国际研讨会发表。出版年代未知).
  19. 松本文三郎撰、许洋主译:《观音的语义及古印度与中国对他的信仰》,《菩提树》总第317期,1979年4月。
  20. 泽田瑞穗撰、前田一惠译:《鱼篮观音的传说》,《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80年8月。
  21. Martin Palmer, Jay Ramsay and Mao-Ho Kwok “Kuan Yin: Myths and Prophecies of the Chinese Goddess of Compassion”, published by Thorson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1995。
  22. John Blofeld , “Compassion Yoga: The Mystical Cult of Kuan Yin” .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77
  23. John Blofeld “Bodhisattva of Compassion: the Mystical tradition of Kuan Yin”,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Boulder, Colorado, 1978.
  24. Sandy Boucher,“Discovering Kwan Yin, Buddhist Goddess of Compassion”, Beacon Press, Boston, Massachusetts, USA, 1999.
  25.  [日本]后藤大用著、黄佳馨译:《观世音菩萨本事》,《天华佛学丛刊》第十四卷,台湾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4年3月。
  26. [日本]森下大圆著、台湾星云法师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佛光出版社,1995年11月。
  27. Sangharakshita “The Bodhisattva ideal:Wisdom and Compassion in Buddhism”, Windhorse Publications, Birmingham, 1999.
  28. Ziegler, Harumi Hirano, “The Avalokitesvarasamadhi-Sutra Spoken by the Buddha: An Indigenous Chinese Buddhist Scripture.” Master degree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ibrary, 1994.
  29. Strickmann, Michel, “The Miao-shan Revelations: T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 T’oung Pao 64: 1-64.
  30. Stein, Rolf A. “Avalokitesvara/ Kuan-yin, un exemple de transformation D’un Dieu en deesse”, Cahierse D’Extreme-Asie 2:17-77.
  31. Schafer, Edward H, “The Devine Woman: Dragon Ladies and Rain Maidens in T’ang Literature.” Berkeley: Univers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32. Reed, Barbara E. “The Gender Symbolism of Kuan-Yin Bodhisattva .” In Buddhism, Sexuality, and Gender, edited by Jose Ignacio Cabezon, Albany: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P159-180.
  33. Reis-Habito, Maria Dorothea, “The Repentance Ritual of the Thousand-armed Guanyin”, Studies in Central and East Asian Religions: Journal of the seminar for Buddhist Studies. Copenhagen & Aarhus. 4:42-51.
  34. Sangren, P. Steven. 1983. “Female Gender in Chinese Religious Symbols: Kuan Yin, Ma Tsu, and the ‘Eternal Mother’.”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9: 4-25.
  35. Pachow, W. 1987. “The Omnipresence of Avalokiteshvara Buddhisattva in East Asia.” Chinese Culture Quaterly 28(4; December): 67-84.
  36. Paul, Diana Y. 1985. “Women in Buddhism: Images of the Feminine in the Mahayana Tradition”. Berkeley: Univers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7. Murase, Miyeko. 1971. “Kuan-yin as Savior of Men: Illustration of the twenty-fifth Chapter of the Lotus Sutra in Chinese Painting”. Artibus Asiae 37(1-2):39-74.
  38. Liu, Chen-tzu. 1983. “The Iconography of the White-robed Kuan-yin in the Southern Sung Dynasty   (1127-1279)”  Master degree’s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39. Lawton, Thomas. 1973. “Kuan-yin of the Water Moon.” In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89-90. Worshington, D. 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40. Lee, Sherman E., and Wai-kam Ho. 1959. “A Colossal Eleven-faced Kuan-yin of the T’ang Dynasty.” Artibus Asiae 22:121-37.
  41. Idema, Wilt. 1999. “Guanyin’s Parrot, a Chinese animal Tale and Its International Context.” In India, Tibet, China: Genesis ans Aspects of Traditional Narrative, 103-50. Firenze: Leo S. Olschki Eitore.
  42. Dudbridge, Glen. 1978. “Miao-shan on Stone: Two Early inscription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2(2):589-614.
  43. Campany, Robert F. “The Earliest Tales of Bodhisattva Guanshiyin.” In Religious of China in Practice, edited by Donald S. Lopez, Jr., 82-96.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4. Mallmann, Marie-Therese De. 1948. Introduction to L’Etude d’Avalokitesvara. Paris: Annales Du Musee Guimet.
  (注:本文仅为原来统计,新增资料未及加入,容稍后整理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