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慈雲寺
慈雲寺位於台北縣中和市的石壁湖山上,又稱慈雲岩,原建於清朝咸豐年門(西元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一年),其後因故廢棄,而遷至板橋,並改名為接雲寺。民國四十三年六月,慈雲寺原址發生大火,數逾十八畝的樹林均被焚毀,當有阷人士至現場視察時,發現有一方圓二、三百坪地區的樹林仍碧綠如新,而四週卻盡是灰燼,後經熟識者指出,此一未焚地區即慈雲寺之原址。當時山下圓通寺之主持妙清法師,即倡議於原址重建慈雲寺。
民國四十三年,妙清師之門徒達進師,即慈雲寺第一任住持,率眾行動土典禮。動工時,工人於地下三尺發現清代古磚及原寺觀音像像之底座,於是遂按原寺範圍重建,五十八年,慈雲寺的屋樑為白蟻侵蝕及颱風吹毀,翌年全寺重建,於六十三年完成。
慈雲寺的建造甚得俗家信徒的大力資助,如慈雲寺現有之土地,即係陳、林兩家土地所有人於獲悉奇磧後所捐獻。更有甚者,大火發生於六月,但動土儀式於當年九月舉行,前後僅三個月即動土重建,如無信徒大力捐助及支持,實難如此迅速。六十三年,當慈雲寺再次重建時,除信徒捐獻外,原來捐土地之地主又再次捐贈土地,供作由山下通至山上公路之用,而不必再借道圓通寺。
因慈雲寺位於高山頂上,寺之範圍甚受主觀環境之限制;因係山頂之斜坡,寺前廣場並不大。雖然如此,慈雲寺的配對仍是對稱式,一樓正殿為觀音殿,右側為無量壽堂,左翼則為妙清佛學院。另一個限制慈雲寺開展的原因為現在的慈雲寺是依據咸豐時期所建的慈雲寺地基而重建。而妙清師父為了建設圓通寺憂苦一生,達進師心生警惕,認為凡事量力而為,以免負擔過重。因此建物只求堅固耐用,這大概也是慈雲寺不若圓通寺宏偉、氣派的原因之一。
慈雲寺一樓正殿入口前四根支柱的柱基,均係鼓狀式;屋頂則為中國歇山寺建築。除屋頂的瓦面外,整個慈雲寺係由鋼筋混泥土所建成,屋簷的簷椽與屋樑也是以鋼筋泥土所造,中西合壁的建築,是七○年代台灣佛寺的建築的共同趨勢。
慈雲寺一樓為觀音殿,以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這尊長方臉、小嘴、造型柔和的觀音像是由台灣名佛像雕刻家陳祿官以檀香木所雕,可防白蟻所蛀。觀音像後,有一圓圈,法華義疏卷二稱:「觀世音名寶意,作日天子。」故此一圓圈,應代表太陽,普照大地。
觀音像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由大理石雕刻而成;左邊有一小型觀音像,據了解,此像可因信徒的請求出寺,或至信徒處受供奉一特定時期。觀音像右方則為地藏王菩薩,素有救人脫地獄苦海的「幽冥教主」之稱譽。
觀音殿的地板是以石磚鋪成。當初重建時,係從慈雲岩舊地基所挖出,來自福建、寬二尺四寸見方的巨磚,則鋪在慈雲寺一樓觀世音殿頂禮的腳踏處,除了拜佛外,也令人緬懷慈雲寺以往的艱辛。
觀音殿右方,有一懸掛的銅鐘,是由信徒所捐獻。除了早課、晚課擊鐘召集僧侶外,鐘的另外作用為鐘聲能拯救地獄中的死者靈魂脫離地獄,並能遏止眾生的貪念及邪念。左側的鼓,正代表釋迦牟尼佛本身以及具有驅煩惱、去邪惡之神力,並能增強弱者的勇氣。
慈引十方群生入佛地
雲中重現古剎奉觀音
慈光?照大千沙界
雲澗恩波廣濟眾生
以上是妙清師為慈雲寺親書的正門對偈,從偈中的含意,可知慈雲寺的重建是多少人期待的結果。
二樓為大雄寶殿,內奉本師釋迦牟尼佛,左、右側原為文殊及普賢菩薩,因慈雲寺靠山,濕氣較重,菩薩像受到侵蝕,此刻正被禮請出大殿門外,重新整修;再前之左、右則為韋陀及伽藍尊者。
大殿前二側有兩座圓形曼陀羅藥師燈,中置藥師佛像,信徒相信藥師佛的神力會集中在此一圓形的曼陀羅中,而產生不可思議的神祕力量。據灌頂經和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的記載,凡有病痛時,禱求藥師燈者,七天七夜後病痛即可痊癒。
二樓大殿大門深鎖,不得其門而入,只能遠觀,雖然遠望,但佛前桌上的木魚及磬卻仍映入眼簾。
水,是生存的要素之一。慈雲寺建寺之初,因缺乏水源,必須到圓通寺挑水使用。慈雲、圓通雖為「姊妹寺」,相距雖僅五百公尺,但長期借「水」終非長久之計,因此,重建之初,即請地理師施萬乞探勘水源,並決定在大殿下幾十公尺處開挖。皇天不負苦心人,泉水終於如願的衝了出來,慈雲寺的飲水問題暫時解決。而當初挖到泉水的地方,施先生將之命名為「甘泉龍井」,並豎了一小碑紀念。碑旁有一口古井,可惜碑銘已折斷部份,但仍靜靜的「躺」在原址,為來者訴說慈雲寺的部份艱辛歷史。
寺址:中和市圓通路三六七巷六十六號。
電話:02-22473525。
交通:搭台北客運242、244、275等往圓通寺之公車,在圓通寺總站下車,步行約三十分鐘可達;機車、計程車可達慈雲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