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内景
三月春陽很熱絡了,永和中正橋附近熙熙攘攘的。告訴司機畏往水源路的「光華寺」,司機說他認得,認得「光華寺」的大觀音,卻又沿著橋來來返返開了幾趟,近不了「光華寺」。
車上,我看著貼了四張「南無阿彌陀佛」的司機,和他聊起他的信仰,知道司機對佛還有著許多迷信色彩。這是民間信仰普遍的心態,如果能藉著「信仰的形式」啟發「信仰的內容」,那便真的對生命是阿彌陀佛了。\r
繞了許久,終於近了「光華寺」。「光華寺」就在水源路上,當著車隻川流不息的中正橋,是一楝四層樓的建築,頂樓的觀音像尤其顯目,是中正橋來往人們的明顯路標。\r
「光華寺」的開山大師是善光上人,俗名朱光淮。上人從小秉性聰穎,篤信佛教,十二歲時跟隨日人岡部快道禪師研習佛學,繼被禪師保送到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深造,畢業於高野山佛學大學部。
台灣光復後,岡部禪師去世,「員林寺」第二代住持森公禪師被遣返日,善光上人即回國接掌「員林寺」。回國之初,上人立志苦行,每日行腳托?,為居民消災祈福,弘損佛法,一時信徒大增。民國四十三年,上人見「員林寺」根基已穩,便北上弘法,先在台北大理街創立「光華佛堂」,次年遷廣州街,四十五年又遷到水源現址,建為「光華寺」,逐年擴建,成為台北市民信仰之媒介,也是台北市之名剎。
善光上人除身體力行弘損佛法外,也注重佛教教育,在四十三年於員林首創「慈愛托兒所」,收托三到六歲幼兒,施以佛化教育。又在民國六十一年發行「佛教週刊」,以文字弘損佛法,對提倡幼兒教育和發損佛教文化,頗有貢獻。
善光上人所開創的不論是「員林寺」時期或是「光華講堂」、「光華寺」時期,都有堅實的民眾信仰基礎,就目「光華寺」的設備來看,除了佛教以外,亦容納了民間的信仰方式,供附近居民來燒香、膜拜、祈求,提供日常生活的寄託和希望。
由於位居水源路上地勢的阷係吧,「光華寺」的地基築的高,一樓是辦公廳、會客室和櫃台。會客室內有善光上人的銅像,是信徒們在民國六十二年驚聞上人去逝,景慕良師所塑的像。
二樓和三樓的佛堂顯得比一樓清靜多了。因已離開地面的嘈雜,受了水邊上的風吹拂,以及陽光的照耀,在尋常的早晨,靜靜禮佛,祈禱一家身心平安,默照己心己念,是一樁美事。
從佛堂外陽台俯瞰,前方是水源綠洲,視野寬朗,細數世事一一在掌中。
「光華寺」值得一提的是四樓的觀音像。這有白玉光澤的觀音像十分巨大聳立在「光華寺」頂樓,像容和藹,帶著微笑。有趣的是,這半身的觀音像被信徒披上了華麗的衣裝,據說信徒恐怕觀音高高在上,凍著了。
「光華寺」原本即有一份十多年的「佛教世界雜誌」,原附在「光華寺」內編輯。這兩年已隨著擴建,移至寺旁的大樓內。
屬於「光華寺」的佛教文化事業已遷入這座新穎乾淨的大樓內。大樓的二樓是「佛教世界」辦理公務與會客、活動的地方,並提供僧眾住宿的服務。
三樓則是「觀音講堂」,除了辦有梵唄(即慈音念佛會)、插花教學(即蓮藝插花班)之外,還附設了圖書館。圖書館與講堂都是七十九年十一月才啟用,設備很好,?人感覺佛教文化已從過去的篳路藍縷,到今日隨著科技與經濟的進展,也得到現代化的方便。\r
「佛教世界」是在民國六十四年創刊的一份屬「光華寺」的刊物,由這份刊物傳遞了不少教界動態與學佛消息,是引信眾入佛法門的好橋樑。
我們覺得「光華寺」的經營形態值得其他有心佛寺的團體參考。以寺宇做為接引信眾之機,穩固寺之開銷,以文化刊物傳播佛理,行有餘力再從事講經、休閒等服務,溝通信眾的生活美感,聯絡情感。
寺址:台北市中正區水源路一五七號
電話:02-23032373
交通:開車直往或搭公車往自強市場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