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修持法门 >> 禅修法门 >>

禅修的要领(禅修菁华)〖圣严法师〗(3)

分享到:

  发菩提心

  禅修是为开悟成佛,如何才能开悟成佛?除了具备正知、正见、正确的方法,也要有健全的人格和稳定的心境。

  除了坐垫上的工夫,更应借境修心、缘境修行。境界在你面前出现时,还能保持清净心、平等心,不为所动、不受左右,还能修福修慧,才算是工夫。

  人格的健全,需要用发菩提心来培养,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自身未度先度人,便是菩萨初发心,禅修者先当舍除自私自利的心,才能放下贪嗔痴慢的心;烦恼心愈薄,菩提心愈重,开悟见性的可能性愈高。

  菩萨初发菩提心,当以四弘誓愿为起点:愿度一切众生,愿断一切烦恼,愿学一切佛法,愿成无上佛道。以佛法来度众生是慈悲心增上,以佛法来断烦恼,是智慧心增上,悲智双运至福慧圆满,便成无上的正等正觉。佛是人格的完成者,人成即佛成,故成佛之前,先要建立健全的人格。禅修者当藉佛的智慧,学习佛的慈悲,以关怀众生来建立自我的立场,再放下自我,才能悟见佛性。

  松紧得宜

  禅修者精进用功,要松紧得宜,大松成懈怠,太紧成疲累。当身体很累,心很散乱时,不妨闭目养神,暂时不用方法,休息几分钟,乃至一炷香,消除疲备之后,继续努力。

  禅修期中,当体能不继,用不著力时,可把用功当作一种游戏来看。例如儿时玩捉迷藏,要怎么找也找不到躲藏的人,才有意思,很容易被抓到的人,一定不够让你高兴。以这种心态用功,会使你修行是轻松愉快的事,怎么会疲累厌倦呢!

  禅宗对于不会修行的人,用两句话来形容两种情况:

  一是“打樁摇橹”,意思是说,摇橹行船,应在水中,如果是在陆地打个樁、架上橹,即使摇断了气,永远都在原地而没有进步。

  二是“冷水石头”,意思是说,坐在蒲团上,心中没有事,清净、安静,既无妄念,又不起烦恼,风平浪静,享受清福。其实,这不是在用功,更不算工夫,这里情况的人,一定会欣静而厌闹。坐在静境中,看来稳如磐石,往往一坐几个小时,一旦到了闹境中,就会被境所动。因此而有“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的警语。

  真正会禅修的人,一定懂得如何用功之中不断地取得改进的经验,善用方法而不致于“打樁摇橹”。同时,静中的工夫,就是要运用到动中的环境,静中摄心,动中也摄心;静中虽不起妄想,并不是躲在无事壳中不用功;故在静中,并不等于“冷水泡石头”。

  细不长流 全力投入

  初心禅修者因为不懂如何一面放松身心而一面又努力不懈的要领,所以放松身心时易成妄想懒惰乃至于昏沉瞌睡,精进用功时易成身心紧张乃至于疲累不堪。真正会禅修工夫的人,随时何持轻松的身心,也经常处于勇猛精进的状况,不缓不急而细水长流。

  参话头时,要以倾听自己的无声之声发出的问语去参,但是,身体不要用力,心念不要紧张,否则参不久就会疲累。以致每次用功,疑情未生,疑团未成,便已泄了气。

  禅修者应该要时时练习着将身、口、意三结合,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身与心,当在做同一样的事;打坐时打坐、吃饭时吃饭、工作时工作、见客时见客、说话时说话、睡觉时睡觉。不要身心分离,魂不守舍,弄得打坐时想着见客,见客时想着打坐。

  有些人,认为自己很聪明,能在同一时间,做好多样事情。禅修者不主张如此,而是要我们在做任何一项事,乃至任何一个动作时,都当全身全心全生命地全力投入。

  禅修时,对于所用的方法不可以眼根看其形象,当用心眼向内看用功的念头;不可以耳根听其声音,当用心耳向内听无声之声。如果用眼球看形象,就会引起头胀;用耳膜听声音,容易产生耳鸣。例如数息时只用心眼感觉鼻也的呼吸,不要用眼睛看着息孔呼吸,也不要耳朵听着呼吸。

  一念万年 心无罣碍

  三祖僧璨的《信心铭》讲到“一念万年”,《华严经》及《楞严经》都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于一毫端转大法车仑。时间的长和短,空间的大和小,均可由于各人自心的体验不同而有差别,如能像《信心铭》所说“得失是非,一时放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便可经验到,虽仅处于一毫的尖端,犹如横遍十方,虽仅止于一念的瞬间,犹如竖穷三际。只要狂心顿歇,念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念念都是在与三世诸佛促膝谈心。

  诸位听到这里,一定觉得,我讲得太深太玄,这样的境界跟你们没有关系。

  其实呀,不要失望,不要自我菲薄,迷时觉得开悟好难,距离好远,悟时却只是弹指间的工夫。诸位在平常生活中,一定有过类似的经验;被忘了的东西,要找它时,遍找不着,不找它时,就在眼前。此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曾经有位禅师在打坐时,发觉他的鼻子不见了,此念一起,心里就非常焦急,立刻起座,四处找他的鼻子,并且喃喃自语:“我的鼻子呢?我的鼻子呢?”因为急着找他的鼻子,慌忙中一鼻子撞上了墙壁,于是抚起鼻子大叫:“鼻子好痛,原来它就是这里!”这样一来,当下就开悟了。

  只要放下一切攀缘妄想的分别执著心,就是“一心不生”,你就见到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原与十方三世的诸佛无二无别。你可以称它为涅盘妙心、清净法身、真如佛性,其实即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无漏解脱的大智慧心。

  如何能放下心中的万缘?先要摄心收心,如《佛遗教经》所说:“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又说:“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又说:“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要将散乱妄想心,摄于一个方法的焦点,乃是凝聚散心的工夫,由凝聚而再放下,便能心无罣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