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西藏以前,这里的人们普遍信仰当地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本教。本教也同其他宗教一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有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根据本教徒和佛教徒对本教史的叙述,本教是藏区原有的,同时又吸收了外来的新鲜血液,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它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就已经在卫、藏、象雄、勃律一带流行,成为藏族原始社会的精神支柱。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本教遂为统治阶级所利用,逐渐变为阶级的宗教。本文拟就本教的起源与发展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教于同志们。
一、本教名称的由来
本教,藏语称“本曲”(bon chos)、“本波”(bon po),简称“本”(bon)。这是人们的统一称谓。但只要对其略加考究,就会发现藏文典籍中关于本教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如谓“本波”(bon po)、“拥宗吉本”(gyung drung kyi bon)、“贤本”(gshe bon)、“都本”(brdol bon)、“恰本”(vkhyr bon)、“吉本”(bsgyur)、“阿本”(a bon)、“拉本”(lha bon)、“莫本”(mo bon)、等等。实际上佛教徒只把本教分为三个支派,即“白本”(bon bkar)、“黑本”(bon nag)和“花本”(bon khr)。
尽管本教的细微称谓名目繁多,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都根“本”(bon)联系在一起。那么“本”的含义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本”这一称谓是怎么来的?对此,研究者众说纷纭,各执一见。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本”很可能出于巫术符咒中对鬼神的祈禳(霍夫曼:《西藏的宗教》,参见李有义先生译本,下同);二是认为“古藏文写本中仅有一汉藏对译字出之bon po,作‘师公’解释”(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我们认为后者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其实“本”这个字最初不是一种宗教的教名,而是一种在远古时代流行于藏区的原始宗教巫师的称谓。
据汉藏两种文字史料记载,广大的藏区在古代社会,人们以部落为单位进行活动,由于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口又极为稀少,“因此,人类差不多完全受着陌生的、对立的、不可理解的外部大自然的支配,这也就反映在幼稚的宗教观念中”(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观念的具体表现就是“重鬼右巫,事羱羝为大神”(《新唐书·吐蕃传》)。清代康区八邦寺高僧云丹加措撰写的《从不分教别总述诸宗教源智者项严史》,中也说到,从第一代赞王聂赤赞普开始,经在天七尺,在水二定,在地六烈,在中八德到在世五赞时期,“以本(bon)、仲(sgrung)、嫡巫(ldeau)之教治其国焉”(见《康藏研究月刊》第二十六期,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也说,仲(sgrung)、嫡巫(ldeau)的职能是为人们“纳祥求福、祈神乞药、增益吉祥、兴旺人财之事”,或卜凶化吉、消灾息难,或为“死者安葬、幼者驱鬼”,或“上观天相、下降地魔”。由此可见,起初这些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充当的是巫师的职能,但人们对他们的称谓也不尽一致。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藏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宗教的巫师依附于统治阶级,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服务,即所谓起到了“护国奠基”的作用,人们对原始宗教巫师的称谓才趋向一致,统称作“本”。
至于“本”(bon)这个字,就其本义来说,是指“瓶”之义,如今谓之水壶、水瓶等,类似于(bum pa)的含义。又bon与bn是同义词,都是指盛物的器皿,即汉语“瓶”或“坛子”之意。据史料记载,早期的本教巫师进行宗教活动时,没有寺院庙宇等宗教活动场所,只是以简单的神坛举行宗教仪式。《旧唐书·吐蕃传》说:“(赞普)与其臣下一年一小盟,刑羊、狗、猕猴,先折其足而杀之,继裂其肠而屠之,今巫者告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之神云:‘若心迁变,怀奸反复,神明鉴之,同于羊狗’。三年一大盟,夜于坛禅之上与众陈设肴馔,杀犬马牛驴以为牲,咒曰:‘尔等咸须同心戮力共保我家,惟天地神祗共知尔志,有负此盟,使尔身体屠裂,同于此牲’”。由此可见,本教巫师施行法术是依助坛来完成的。直到今天,康区一带的大多数本教徒仍是隐居山洞,设立一个小小的神坛为道场。
据此,我们认为:一、“本”bon这个字的最初含义可能是指神坛,而对依靠神坛进行宗教活动的巫师则称为“本”。二、瓶是古代本教徒在其宗教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器皿,如史载止贡赞普等几代国王的尸骨都装在瓶中埋葬;《隋书》卷八十三在谈到女国的葬礼时亦云:“贵人死,剥取皮,以金屑和骨肉置于瓶内而埋之。”因此,“本”可能与宗教器皿亦有关。可见,在古代藏族地区自然崇拜时期,起初人们把依助神坛和宗教器皿来从事原始宗教活动的巫师通称作“本”,尔后,“本”逐渐变为人们所信仰的一宗教的教名。
二、本教的发展阶段
藏族也同其它民族一样,在其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由于那时“吏治无文字,结绳齿木为约”(《新唐书·吐蕃传》),藏族原始社会的详情至今仍不太清楚。因此,对本教发展的历史,亦是若明若暗。但从藏族民间对本教的传说以及后来本教徒与佛教对本教的追述中,为我们提供了揭示本教历史发展的一些线索。
据藏文文献记载,本教是在象雄地区(今西藏阿里境)发展起来的原始宗教。《西藏王统记》说,在布带贡甲赞普之时,已有?字本教,大师名贤若米保(gshenrabmibo),生于大食之倭毛龙仁(vol-movi-lung-rings),将天界八部等本教一切法译自象雄而弘传之。本教之法为九派,因乘四派、果乘五派。果乘五派者以入?字为无上乘,即能得乐趣天界之身。因乘四派者不纳祥求福,祷神乞药,增益吉祥,兴旺人财,息灾送病,护国奠基,指善决疑,为生者除障,为死者安葬,为幼者驱鬼,上观天象,下降地魔等祓禳之事。并且该书还指出,西藏王统自聂墀赞普至拉脱脱日年赞普以上,凡二十七代,王百余年之间,诸王皆与佛法无关。土观活佛善慧法日所著《善说一切宗教源流及教义晶镜史》(简称《宗教源流》)一书还叙述本教起源时,曾引证桑结喜=嘉错(sangs rgyas rgy mtsho)《白琉璃》一书云,本教的始祖贤若米保亦为佛所化现,他于“象雄之地欲训化本教徒,乃变化为贤若米保,示十二本行,说九乘教法,为生者开天门,为死者断丧门,度众生入雍仲之道”。由此可见,本教是在西藏境内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掺杂了外来的成份,特别是佛教传入西藏后,注入了佛教的“血液”。早期本教巫师的主要职能是代替人们祭祀鬼神,请求神灵降福免祸。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出现,本教也随之成为一种“护国奠基”的社会力量,演变为阶级的宗教,并出现了派别。据士观《宗教源流》等藏文文献资料记载,本教的派别按出现 时间先后,可分为“笃本”(brdol bon)、“恰本”(vkhyr bon)“觉本”(bsgyur b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