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
时间:2009-02-25 10:01来源:《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3期作者:方刚 点击:
《哲学研究》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代表作,是一本公认的难以理解的著作。笔者认为,理解“语言游
戏”是解读这本书的关键所在。“语言游戏”说包含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一、语言游戏的语境、语法与语意的关系
“整个哲学的云雾凝结为一滴语法”——《哲学研究》第2 部分第11节
《哲学研究》一书是从引用奥古斯丁《忏悔录》中关于人们学习语言的一段论述开始的。这段话仿佛给我
们描绘了一幅关于人类语言本质的特别图画,语言中的单个的词给事物命名,名子是这些名称的组合。这一论
述会导致这样的想法,每个字词都具有意义,意义同词是相互对应的,一个事物就是这个字词所表示的意义。
奥古斯丁的确描述了一套人们语言的交流系统,不过它只适用于通过对应事物而获得意义的那一部分词语,这
只是某一类语言游戏。奥古斯丁错误地把这部分状况看作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所在。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代表作
《逻辑哲学论》中的名称理论也有与此类似的错误。正是这种错误导致了哲学史上许多虚假的形而上学问题的
产生。
维特根斯坦在书中也没有确切描述人类是怎样学习语言的,他只是否认人们那种习惯上认为学习语言就是
给事物赋予名称的想法。但是在《逻辑哲学论》时期,他也认为一个名称的意义同它所指的物体是一回事,语
言中最基本的名称所指的就是构成世界之实体的简单事物。其前期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基于这样的构想。他企
图为一个名词找到一个实体,这个名词的意义就是由它所指的对象来体现的。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放弃了这种
看法,他让我们去“想一想感叹词和它的各种不同的作用,比如:
水! 救命! 走开!
好吧! 啊唷! 不!
你仍然想称这些词为‘事物的名称’吗?”〔1 〕这些感叹词的意义显然就不是它所指称的对象了。其实
,在现实生活中,名称的意义和它所指称的对象往往是不同的,与名称相对的是它的意义而不是它的对象。我
们可以从西方哲学史上找出一些例证,比如,从柏拉图以来寻求普遍一般的本质主义理论以及安瑟尔漠、笛卡
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都犯了与维特根斯坦前期类似的错误。胡塞尔也是这样,他使意识的内容独立并通过直
观把本质实体化,使之成为特殊的存在。海德格尔把“sein”、“nicht”当名词使用成“Das Sein”、“Das
Nicht”,从而肯定它们的实在性。这些哲学家都认为,一个词是一个真实的名称,那么它所指的必定是某种
存在和不变的东西。甚至连批判这种形而上学理论的罗素也陷入了这个圈套。其摹状词理论就是用名称与对象
的对应来反对所谓“空名”的实存与意义的。为了反驳形而上学的假问题,他坚持认为名称的使用必须保证名
称对象的存在。于是他不得不对人们的一些日常用法的句子作一种理想的改造,将名称的使用限制在专有名词
中。但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并不是想以一种理想语言来改造日常语言,他只是力图把语言的意义问题带入到日常
生活世界中去考察,观察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使用,语言之语意就会在人们的实际使用中呈现出来。当然
他强调的是要去“看”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而不是把字词的使用和其意义之间以一种所谓“意指”的精
神或心理作用联结起来。人们总是有这样的观念,认为说一句话就要为话中的每个词想像某种东西,这时说话
的人一定是在意指什么。而维特根斯坦却认为这种把意指作为一种心理过程的想法是荒谬的。他说,这就象一
个人拿着买奶牛的单子,只要他手里拿着单子,就必须一直想着奶牛,因为他害怕不这样做,这张单子就会失
去其功效。象“意指”这类词语的使用同一些动词比如“看”、“听到”之类的语法结构相接近,结果就会使
我们猜想“意指”之后一定有某种物质活动。如果找不到这类东西,就会认为是某种精神活动。〔2〕“凡是
在我们的语言暗示有一个实体存在而又没有的地方:我们就想说,有个精神存在。”〔3 〕形而上学家进而会
创造一个精神世界来代替那个找不到的物质存在。维特根斯坦对这种思想的批判有助于我们克服哲学研究中的
本质主义和心理主义倾向。因为人们最终是通过语言,而不是通过先于语言的心理活动来谈论外部世界的,正
是语言沟通了人的心理现象和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批判性分析,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说。所谓“语言游戏”实际上是一种把语
言比作游戏的比喻。他在《哲学研究》第7节中指出, “我将把由语言和动作交织成的语言组成的整体称为‘
语言游戏’。”他在全书中始终把语言和游戏作比来揭示语言用法之多样性和实践性。他“设置语言游戏是因
为要把它们当作比较对象,不但通过相似性而且还通过差异性来显示我们语言的事实真相。”〔4〕所谓相似
性表示的就是语言游戏的语法。不过, 他在这里扩充了通常的语法概念,把语法变成了前期哲学中逻辑的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