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特别是隋、唐、吴越国和宋代,交往尤其频繁。 隋唐时代中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特别是唐代,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国际文化交流的规律表明:经济文化先进的国家总是吸引和影响着后进国家。隋唐时代,日本、韩国、越南三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因而努力向中国学习。古代亚洲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包括文化上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韩国、越南三国的文化圈。中国同这三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不断发展,其中韩佛教文化的交流是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和韩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东晋,其时名僧支遁居剡县(今浙江嵊州),名僧竺法潜居剡县之仰山,支遁派人找竺法潜,提出要买仰山之侧沃州小岭立寺行道,竺法潜应允,支遁十分高兴。后来,他在给高丽(今韩国)僧人的信中称赞竺法潜是“弘道之巨匠”。① 这是韩国有佛教的最早记载,也是中国与韩国佛教文化交流的最早记载。此后,中韩的佛教文化交流不断。
一、中韩天台宗的交流
天台宗是智者大师创立的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它依《法华经》立宗,故又称“法华宗”。《法华经》卷七《观世音普门品》专门推崇观世音,故法华信仰和观世音信仰成为天台宗的两大基本特征。梁天监中(502-519年)韩国僧人发正西渡入梁求法。他是有记载的入华求法的第一位韩国僧人,在华时间达三十余年。其在华的经历已无从考证,但《观世音应验记》着重记述了他回国前专程到越州(今浙江绍兴)界山“堵室”考察观音应验事。据传,昔有一位法华师,虔诚信仰观世音,在山谷中筑堵室,至心诵读《法华经》,尤其重视其中第二十五品,即“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昼夜不懈。观世音应化为老翁,每天送饭给他吃,当他诵出《法华经》时,“花溢堵室,香闻遍俗 ,气氲满天,不可胜计”。发正至时,观世音应验之堵室尚存,但已破损不堪,仅残留堵墙。这说明早在梁代,浙江已有韩国僧人求法的踪迹。②发正回国后致力于传播《法华经》和观世音信仰,并为当时百济国王所接受,这就拉开了中韩天台宗交流史的序幕。 到了陈代,新罗国海东熊州僧人玄光远越沧海,入华求法,后到南岳衡山,从天台宗二祖慧思受天台宗教法,慧思密授法华安乐行门。玄光得师印可后,游锡江南,乘本国舟舰归国。回国后,于熊州翁山卓锡结茅成梵刹,弘传法华安乐行门,后继有人,成绩卓著,地位显赫。故南岳衡山始建祖堂,内画二十八人真影,玄光为其中之一,过去天台山国清寺祖影堂也同样有玄光的画像。③ 隋代,智顗正式创立天台宗,直至唐初,天台宗如日中天,享誉海内外。其时,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由鼎立而统一,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安定局面,史称“圣代”,中韩佛教文化的交流更加密切。这个时期新罗国入华学僧中,有波若和缘光至天台山向智顗求授圆顿法门,从此天台宗正式传入韩国。百济僧波若于陈代入华,先在金陵听讲佛法。公元589年,隋灭陈,波若离开金陵,游方学业。开皇十六年(596年)入天台山,向智者大师求授禅法,在智者大师门下受业一年。开皇十七年(597年)智者大师入灭。波若尊师意,于开皇十八年往住华顶,潜心精进,昼夜修道,不敢卧睡,影不出山十有六载。大业九年(613年)预知寿命将尽,忽自下山,向众僧辞别,无疾端坐,入寂于国清下寺,春秋五十有二,葬于华顶山所。波若虽没有直接把天台宗旨传入韩国,但在浙江与韩国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其影响是不可抹煞的。④ 把天台宗正式传入朝鲜的是缘光。据《弘赞法华传》载,缘光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年)从海路到达金陵(今南京),恰逢智者大师在此敷弘妙典,遂投其门下求授天台教法。⑤经数年的勤学,在修行和知解两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颇受智者赏识,曾令其讲《妙法莲花经》,听者无不称赞。后来缘光又到天台山别院增修妙观(即空、假、中三谛圆融观),学成之后,与数十人同乘大舶还归本国,盛弘《法华经》,至使“法门大启”,连他的两个妹妹也归此宗门。缘光和波若都是中国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的高足,缘光则是在韩国传播智顗天台止观学说的第一人,天台宗由此正式传入韩国。 中国天台宗在五祖灌顶之后的智威、慧威两代进入了一个较为黯淡的时期。从八祖左溪玄朗开始出现了中兴的端倪,而至九祖湛然,则出现了中兴局面。这期间,又有新罗僧人法融与其弟子理应、纯英入华,到天台山求授天台教法。法融师徒入华的具体年代无考,但曾受学于左溪玄朗却是可考的。据《佛祖统记》载,玄朗于天宝十三年(754年)示灭后名士李华撰《故左溪大师碑》,碑文历数左溪弟子十余人,其中有新罗(韩国)传道者法融、理应、纯英。法融师徒于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回国,为韩国的天台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三《道育传》载,唐昭宗景祖元年有新罗国僧人道育渡海入华,游天台山,后挂锡天台山平田寺,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年)入寂于所住寺。又据《嘉泰会稽志》卷八载,唐天祐元年(904年)浙江余姚县邑民邵 舍山建正觉院,恰逢高丽国僧人永乾游方至此,乃请之居,为正觉院开山祖。 中国天台宗至十祖道邃之后,长期不振,安史之乱,会昌灭佛,五代纷争,使佛教各宗的经籍著述大量散失,特别是天台宗的经籍丧失殆尽。后来天台僧人义寂多方搜寻,只在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一种,由此可见一斑。经籍既失,传承也就失去了根据。据《释门正统》卷二《义寂传》载,吴越忠懿王钱弘俶阅览内典,对其中文句不得其解,请教德韶国师,德韶推荐天台十五祖义寂,义寂告诉忠懿王,文句出自《法华玄义》,而这些典籍均已散落海外。于是吴越王遣使求遗书于新罗国,新罗国王派遗谛观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入华奉送天台教籍,使中国佛教天台宗得以复兴,在中韩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谛观在华十年,后客死中国。谛观就学于螺溪义寂时,著有《天台四教仪》一部,阐述天台圆教,推动了天台宗的发展。⑥ 由于天台宗经籍的复归以及宋代统治者对天台宗的扶植,天台宗重新焕发生机。宋代复兴天台宗的法师主要有义寂、义通、知礼、遵式、悟恩、智圆等,其中义通是高丽僧人。据载:义通(927-988年)字惟远,出身高丽王族,晋天福年间(936-944年)游学中国,后谒天台螺溪,受学于义寂,为义寂首座弟子。不久道声闻四方,忠懿王钱弘俶问心法要门,请为戒师,住持明州(今宁波)传教院,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赐宝云寺号,故称“宝云大师”。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入灭,寿六十二。有关文献资料共二十多篇,南宋天台僧人宗晓把它汇编成册,题名为《宝云振祖集》。⑦ 义通著述颇丰,天台学造诣高深,弘传天台教观二十余年,被尊为中国天台宗十六祖,对中国天台宗的复兴发挥了很大作用。由于义通在四明宝云寺弘法,使天台宗盛传四明,甚至盛于天台。特别是义通弟子甚多,最有名的有遵式和知礼,他们是复兴天台宗的重要人物,其中知礼被尊为天台宗十七祖,为天台宗山家派代表人物。宗晓指出:“宝云法席大开,得二神足而起家。一曰法智师(讳知礼),一曰慈云师(讳遵式),法智师延庆道场,中兴此教,时称四明尊者。慈云建灵山法席,峙立解行,世号天竺忏主。”⑧谛观和义通是五代末、北宋初入华的高丽国僧,二人都终老于中国,对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宋初中国天台宗的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而把宋代天台教观传至韩国,并创立韩国天台宗的则是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