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人物 >> 高僧 >>

智 顗

分享到:

  释智顗(公元538-597年),字德安,又称智者,天台宗创始人,有名的佛教学者。褂籍颖川(今河南许昌),后移居荆州华容(今湖北监利西北),俗姓陈。据传智额有重瞳,七岁时,喜去佛寺,僧人对他口授《法华经.普门品》他听一遍即会。年十七,末兵乱。家人离散,智额在长沙一佛像前发愿:“誓作沙门,荷正法为己重任”。年十八,礼湘洲(今湖南长沙)果愿寺法绪出家;受沙弥十戒。其后从慧旷律师受学。年二十,受具足戒。这时,智顗对戒学已有相当研究。他喜爱禅观法门。陈文帝天嘉元(公无560年)他听说北方的慧思禅师住在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即前去亲近,受到慧思的器重,为他说螺四安乐行,从此智颤即在大苏山修“法华三昧"占陈废帝光大元年(公元567年)’慧思离大苏山去南岳,要智顗去金陵(今南京),他对智顗说:“汝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智顗受师命,与法喜等三十多人去金陵,住瓦官寺。他先在该寺弘传禅法,两年以后,开讲《法华经》新立宗义,判释经文,为后来建立天台宗奠定了教观理论基础。

  智顗在官瓦寺住了八年,除讲《法华》和修禅之外,还讲了《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在此期间,他开始从事著述,写出了《六妙法门》等书。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初入天台,在北面山峰修建伽蓝,后又去华顶烽修头陀行。昼夜禅观,不动如山。陈至德三年(公元585年),智颤应召又到金陵,住灵曜寺,陈后主请他讲《大智度论》题和《仁王般若经》题于太极殿,著名僧人慧瞪、慧旷、慧辩等人均奉陈后主命参与讨论。其后不久,智颤移居光宅寺。唐《续高僧传》卷十七说:“陈主幸寺修行大施,颤又讲《仁王》帝于众中,起拜殷勤。储后以下并崇戒范”。由此可见皇室对智顗的敬重。陈亡后,智顗去庐山。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杨坚之子杨广为晋王,都扬州,遣使至庐山请智顗赴扬州为他授菩萨戒。第二年(公元592年),智顗回到故乡荆州,在当阳建玉泉寺。寺成后,住两年,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智顗又应杨广之请到扬州。同年九月回天台山。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十月,杨广又请智颠出山,此时智顗有,但因是杨广之请,他不得不抱病成行。可是行至石城,不幸逝世,终年六十岁。

  智顗逝世后,弟子灌顶将其遗物与遗愿呈报扬广。后杨广、杨广遣使在天台山按其遗愿修建规模宏大的佛寺。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命名为国清寺。在唐代,有四大寺院被称为“四绝”其中智顗有其二,即玉泉寺和国清寺(另外“二绝”是南京的栖霞寺和山东的灵岩寺)

  智顗在近四十年的弘化活动中,建寺度人,盛极一时。据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说他“东西垂范,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众四千余人,写经十五藏,金檀画像十万许躯。五十来州道俗受菩萨戒者矿不可称纪。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由此可见其声望之高,影响之大,在陈、隋两代,似无人可与他比。

  智顗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据有关史料记载,他的著述多达数十种。现抄录书名如下:

  《法华玄义》二十卷、《法华丈句》二十卷、《摩订止观》二十卷(以上为天台三大部)《观寺玄义》二卷、《观音义蔬》二卷、《全光明经玄义》二卷、《金光明绎丈.句》六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一本(以上为天台五小部)《维摩经玄义》六卷、《维摩经蔬》二十八卷(前二十五卷为智断亲撰,后三卷为灌顷续补)、《维摩经略说》(唐湛然略)十券卷、《四教义》十二卷、《三观义》二卷、《悉檀义》二卷、《诸观奇经疏》一卷、《盯弥陀经义疏》一卷、《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金刚般若经疏》一卷、《菩萨戒义疏》二卷、《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六妙法门》一卷、《小止观》一卷、《四念处》四卷、《五才便念佛门》二卷、《禅门口诀》一卷、《禅门章》一卷、《禅门要略》一卷、《观心论》二卷、《观心诵经法》一卷、《观心食法》一卷、《释摩有般若波罗蜜觉意三昧》一卷、《才等三昧行法》一卷、《法华三昧忏法》一卷、《请观音忏法》一卷、《企光明忏法》一卷、《发愿文》一卷、《普贤菩萨发愿文》一卷、《大智度论疏》二十卷(佚)《弥勒成佛经疏》五卷(佚)(几《中国佛教》二,页九七)。

  以上计三十九部,一百九十八卷。但是这许多著述,绝大多数不是智顗亲自所撰,而是由他讲说,弟子灌顶笔录成书的。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说他是“出口成章,侍人抄略”即成书的人。如果没有灌顶作纪录,智顗当然不会有这许多著述留下来。智顗著述的特点是教观双运,解行并重。他以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判释佛陀一代言教,以五重玄义释经题,以四释诠经文句,以一心三观、十乘观法开显圆顿止观法门。

  智顗有首创精神,在中国佛教史上,首先以《法华经》为主建立了天台宗。紧随其后不久,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相继建立。宗派的建立,标志着印度佛教的中国化。

  智顗创立的天台宗,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传到朝鲜和日本,至今盛行不衰。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