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窥基(公元632-682年),字道洪,又称慈恩大师,唯识宗的实际创立者。京兆(长安)人,生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俗姓尉迟。其祖父尉迟罗迦为隋代州西镇将。父亲尉迟宗,为唐左金吾将军,任松州(今四川松潘)都督,封江油(今属四川)开国公。故窥基乃出生于武将门第。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说他幼年时代,即“与群儿弗类,数方诵习,神晤精爽”。他少读儒书,能为文。九岁丧母。玄奘从印度回国之后,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在路上偶然遇见窥基,见基“眉秀目朗,举措琉略“。叹曰:“将家之种,不谬也哉!脱或因缘相扣,度为弟子,则吾有寄矣。”乃亲去其家,与他父亲商量,能否让其出家。他的父说:“伊类粗悍,那胜教诏。”响玄奘说:“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他的父亲听玄奘如此一说,也就衷示同意。但是窥基不刊经过再三激勉,他才从命。他提出三个条件,如能同意,方誓出家。这三个条件是(一)不断欲情,(二)吃荤,(三)过午能食。这些条件正是佛徒应绝对禁止的,但玄奘为了获得他做弟子,便佯称答应他的要求,准备待他出家之后,再来教育,令入佛智。就这样,窥基便正式出家成了玄奘的弟子。他初住弘福寺,后又住慈恩寺,从玄奘受学五印语文。二十五岁,开始参与玄奘的译经事业。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在玉华宫圆寂后,窥基便专心从事疏经释论的著述。他曾朝拜五台山,刻造石文殊像,又写过金字《般若经》。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卒于慈恩寺,终年五十一岁。
窥基出家并参与玄奘的译经事业,皆为奉诏行事。玄奘译出枷学系的典籍,为成立唯识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真正成为一个宗派,应归功于窥基的努力。他的著述极多,在历史上有“百本疏主”之称。现根据有关资料,抄录其现存某些著述的名称和卷数如下:
《弥驹上生经疏》二卷、《说无垢称经赞汰》六卷、《大般涅磐经理趣分述赞》三卷、《金则般劳控述赞》二卷、《金刚般若经会释》四卷、《般劳心经幽赞》二卷、《法华经玄赞》十卷、《法华经为为章》一卷、《阿弥陀经疏》一卷、《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成唯识论别钞》、《成唯识论枢要》四卷、《难识三十领略释》一卷、《难识论开发》三卷、《唯识二十论述记》三卷、《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瑜伽师地论劫章颂》一卷、《大乘吁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十卷、《辨中边分别论述记》三卷、《大乘法苑义林章》七卷、《因明论大疏》三卷、《玄臧三藏菩萨戒法》一卷、《异部宗轮论述记》三卷。
上述窥基的著作,共二十三部,一○七卷。据说他还有《阿陀经通赞》二卷和《西方要决》二卷,但他是相信弥勒净土的。故有些学者认为这两部书非窥基著作,这不一定正确。因为前面他的著作中,也有《阿弥陀经疏》。又有说他的著作共有四十三部,现存三十一部。
唯识学是约公元3一4世纪由世亲创立的,他著有《唯识三十颂》但他未作释论就死了。后来在印度研究唯识学的有十家,他们是: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后三人为护法的弟子)。玄奘回国时,将这十位学者的《唯识三十颂释论》都带回来了,准备将十家的《释论》全部译出,本来安排由窥基、神昉、嘉尚和普光四人参与其轧开始翻译几天之后,窥基要求退出。玄奘问他为什么?他说:“夕梦金容,晨趋白马,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不愿立功於参糅。若意成一本,受责则有所归。”玄奘竟同意了他的意见。如是就以护法的释论为主,揉合其余九家之说,编译成《成唯识论》十卷,而且辞退其他听讲的三人,只给窥基一人译讲。玄奘的这种作法,似有偏爱之嫌。假如按原计划将十家的释论全部译出,则唯识学的内容当然会更加丰富。
窥基有“三车和尚”的外号,据说他到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去传法,三车同行,前车载经论箱表,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女仆和食物。在路上遇到一位老人问他后车载的什么人?窥基答是“家属”。老人说:“知法甚精,携家属偕,恐不称教。”窥基听了,顿时后悔以前的错误,便独自一人前往。
窥基在玄奘门下,确实是一位特殊人物,玄奘对他也另眼看待因为他在佛学上的成就,超过其他弟子。所以宋代赞宁对他的评价持高。如他说:“奘师为《渝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唯祖与宗,百世不除之祀也。盖功德被物,广矣大矣。奘苟无基,则何祖张其学,开天下之人眼目乎?二师立功与言,俱不朽也。然则基也,鄂公犹子,奘师门生,所谓将家来为法将,千载一人而已。”由此可见窥基在佛教史上,待别是在唯识宗史上,其地位是非同一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