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道场 >> 安徽 >>

中国佛教十大名山(二)地藏道场九华山(3)

分享到:

  九华山现存寺庙仍然不少,主要者有:
  化城寺,这是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开山祖寺,位于九华山的中心谷地,即今之九华街上。此谷地南有芙蓉峰,北有白云山,东为东崖,西为神光岭,四山环围,俨如城池。寺院始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寺成,金地藏应请自石室迁来居住。不久后,上首僧胜谕进一步扩充寺域,增建台殿、山门、放生池、供经台等。建中初(780),唐德宗敕赐寺额名“化城寺”。明宣宗(1426—1435)、神宗(1573—1620)、清圣祖(1662—1722)、高宗(1736—1795)或颁藏经,或御书匾额,并赐金修葺。咸丰七年(1857),除藏经楼外,寺宇皆毁于兵火。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殿宇依山而建,由低向高递进,“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十分壮观。今寺分四进院,除藏经楼外,余均清代光绪年间建筑。以前,藏经楼不仅收藏有经书、诏书、宸翰真本,而且有据说是地藏穿过的袈裟、高约五尺的毗卢佛铜像、定光佛铁像、数枚铜质方印、重约数百斤的铜质独角兽(地听)、刻有地藏菩萨像的紫黑色石碑等珍贵文物。“文革”中,寺中佛像文物多被毁坏,今存者有古钟一口,重约二千余斤,藏经楼内又有白玉佛像、明版《涅般木经》、血写《华严经》等。寺前广场上有一千年古塘,当是《九华山化成寺记》中所说的“相水攸涿者,为放生池”的放生池。
  祗园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全山佛寺之冠。原名祗树庵、祗园,位于九华街化城寺东,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代多次重修、扩建。嘉庆年间(1796—1820),隆山禅师在寺内开坛传戒,自此成为十方丛林。九华溪绕寺流过,溪上有“迎仙桥”。寺前甬道颇具特色,由雕刻着莲花、金钱图案的一百多石条铺设而成。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高约13丈,金黄色琉璃瓦屋顶,飞檐画栋,金碧辉煌。殿内像设庄严,所供的三尊金色佛像各高3丈,是九华山上最大的佛像,此外又有海岛观音像和刻着唐僧取经故事的7面浮雕。寺内又有八口大锅,其中最大一口口径丈余,一锅可供千人斋饭。
  万年禅寺,俗称百岁宫。名列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中,位于九华山摩空岭上。寺碑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有僧海玉,号无瑕,由五台山至九华,在此岭摘星亭旁结茅而居,因亭而名庵,百岁而终,时人称其为“百岁公”,同时在旧庵处改建成宫室,以兹纪念。崇祯皇帝封海玉为“应身菩萨”,又御笔亲书“护国万年寺,钦赐百岁宫”10字赐之。寺名因此而来。现存寺宇依山势建为五层楼阁,东傍悬崖,西临幽谷,危岩宝殿,气势非凡。寺内肉身殿供奉着海玉和尚的装金肉身(木乃伊)。
  东岩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位于化城寺东三里许的东崖上。峭壁如削曰崖,崖中洞室曰岩。相传地藏和尚初至九华山,即在此东崖的岩洞中习定修法,洞名东岩,又称地藏洞、金光洞、舍身岩、舍生岩等,都是就地藏在此修习的不同传说而命名。明弘治十五年(1502),王阳明第一次来此游玩;正德十四年(1519)再次入山,并于此岩洞中晏坐读书。此外还有异僧周经也继地藏之后幽栖于此洞。万历间(1573—1620),将崖顶上祭祀地藏和尚的晏坐堂改建成寺院,并因洞而名寺。1933年,寺毁于火,唯存钟亭及幽冥洪钟。寺附近有巨石似艨艟巨舰,故名“云舫”。站在东崖上,东望天柱五老诸峰,西顾古仙岩诸胜,南瞻天台,北览长江,天然图画,尽收眼底。
  甘露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位于九华山北半山腰上。此地山水环绕,茂林修竹,遮天蔽日。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奉旨到九华山进香,行至此地,见风景奇秀,乃说:“此处筑兰若,必代有高僧”。伏虎寺(即东岩寺)和尚洞安据此建议募缘集资建寺,动工之日,满山林木翠竹尽挂甘露,佛经以“甘露”为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又以“甘露法门”譬喻为“最上之法”,因此,洞安和尚遂兼取祥瑞和经义取名甘露寺。寺因山势而建,殿宇五层,皆金色琉璃瓦顶。万绿丛中,红柱金光隐约,颇富诗情画意。寺旁有“定心石”,传说地藏和尚曾趺坐石上入定,蛇来不惊魂,女诱心不动。
  肉身塔殿,位于九华山神光岭上,神光岭即古之“南台”。费冠卿《九华山化成寺记》载,地藏和尚在化城寺建成后,仍坚持苦修,每岁夏季皆率一徒居于南台自织麻衣。他入寂之后,弟子们即在这里建立肉身塔供养。塔成,发光如火,圆形,称“圆光”,后人遂改南台为神光岭。原塔为三级小浮图,后人复以木塔笼护,外建高殿以挡风雨、壮观瞻。千余年来,塔殿兴废相替,屡有修葺。其中,明万历间,皇帝曾赐名“护国肉身宝塔”,并赐金修建。清代也有多次维修。同治年间(1862—1874)塔殿毁于山洪。光绪年间(1875—1908)复作大规模整修,至今基本保持原貌。现存肉身殿成方形,宽长各5丈,高约6丈。殿顶用铁瓦覆盖,并由回廊内外20余根石柱支撑。重檐斗拱、画栋雕梁,风铎丁当,十分壮美。殿前廊下高悬“东南第一山”金字匾,前后门门楣上方竖挂“肉身宝殿”青花古瓷匾。殿内中央肉身塔,笼护木塔为七层八角形,高约17米,内壁用赤金贴写《地藏本原页经》,外壁涂以朱漆,每层每面均设佛龛,龛龛供奉地藏和尚金色坐像。木塔内即石砌的三级肉身塔。殿内两侧分列十王金色立像。殿内地面、塔基、神座皆用汉白玉或铺或砌,浑然一体,既给人圣洁之感,又用极强的反差衬托出朱塔、金像的辉煌庄严。塔前悬挂的镂空八角琉璃灯长明不灭。肉身殿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坟所在地,与化城寺同为此一地藏菩萨道场的法事重地和中心建筑,是进山僧尼、信士乃至一般游客必到之处。每逢地藏和尚的生日和成道日,僧尼、信士便蜂拥至此上供,不舍昼夜守塔、绕塔诵经礼拜。
  上禅堂,位于九华山神光岭肉身殿下。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年间,玉琳国师弟子宗衍扩建寺宇,并改名上禅堂,从前后的名字看,应为禅宗寺院。此寺山门不大,但殿宇宽广,环境清幽,在九华山寺庙中,此寺香火最旺,风景最佳、殿宇最丽。寺旁的金沙泉、洗砚池、九华三宝之一的金钱树传说多与唐代诗人李白有关。
  天台寺,位于天台峰(即天台正顶)捧日亭北,另名地藏禅林,明代创建,清代光绪间重修,与百岁宫、甘露寺一样,依山势建为五进楼阁,主要建筑有万佛楼,楼内梁、壁间雕有无数小佛像,故名。此外又有地藏殿,殿内供奉地藏和尚像。明清时期,默安禅师住寺,僧尘尘子在寺旁结茅而住,名活埋庵。民国九年(1920),僧彻德住持,重建佛殿,新订规制较昔整齐。民国二十七年前后,由僧明辉住寺。
  
   四、高僧与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