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道场 >> 海南 >>

海南仁心寺

分享到:
 

 
   古城海口,人杰地灵。

位于海口市海甸溪西北岸,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庙宇——仁心寺。

这座千年古寺,历经沧海桑田。尽管遭受过多次浩劫,在信众的心中,她是一座耸立在莲花宝地上永盛不衰的古刹。

这座古老的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她的每一步行程都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如今正值太平盛世,随着海口市仁心寺即将开工重建,这座损毁的古刹重新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目光。副省长符桂花8月23日在仁心寺遗址现场办公时称:要把仁心寺打造成海南旅游新名片。

古老的仁心寺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当海口已被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省政府将仁心寺列为大型宗教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之际,我们寻找追溯仁心寺远去的历史,重现古刹名寺昔日漫长的发展轨迹,让更多的人了解仁心寺的前世今生。

我们共同期待:万众瞩目的新仁心寺能早日建成,为海口的人文景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传说仁心寺址为达摩落脚讲经之地

在汉代之前,海口市区仍是一片汪洋。

那时,琼岛府城旁的海岸线在秀英经金牛岭到龙舌坡一带。

在南渡江入海口大量泥沙堆积过程中,从现在的玉沙村,经盐灶路、义兴街、得胜沙到海甸一至六庙,是大小不等的众多沙洲,沉浮在潮起潮落的海水中。

秦汉以来,中原汉人纷纷移民南渡来琼。到南朝时期,大兴佛教。南天竺圣僧达摩于梁武帝年间(约520-526)自印度航海到达广州。踏一根芦苇渡黄河北上北魏,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修禅,开创中国佛教禅宗。

当年达摩渡海北上的航行正好是悄然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南渡江出海口外港湾的海甸河两岸,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中途停泊港。

传说当年达摩立于莲花宝座上远渡重洋,曾经在海甸河两岸上落脚,并为当地信众讲经说法。突然,恰好遭遇台风,狂浪蔽日,周围的沙洲都被淹没,唯独达摩说法的地址却像一艘稳坐在海上的大船,水涨船高、安然无恙,令人称奇。当时听法信众见达摩毫无惧色,面带笑容,镇静自若,知遇圣人活佛,无不顶礼跪拜,并异口同声请求达摩祖师留下来领导群众兴建佛寺弘扬佛法。达摩言道:“贫僧不辞万里远渡重洋,要到中原去弘扬佛法,普渡众生。本岛乃南海首善之地,是观音大士道场,日后不久自有贵人来此建寺。”言毕,从袖中取出一粒天竺莲子抛进水塘中,一霎时,只见水波开处,长出一株莲花。如此共有十三朵莲花重叠开在一株茎上。不多时,在最高一朵莲花上显现出一尊四面观音像。达摩率众跪拜欢呼。不久,观音像隐去。当晚,风平浪静,达摩辞行,群众依依不舍,挥手送别。临别时达摩口占一偈云:

天竺僧自天竺来 莲花宝地莲花开

南海观音临海甸 千五百年花再开

达摩祖师安坐于莲花宝座之上,飘然渡海北去。达摩去后,海甸岛上不仅水塘中皆莲花盛开,土地上也长起了葱郁茂密的树木。远远望去,宛如一朵青莲浮于海上。每当风起浪涌,海上船只都朝这朵青莲靠拢,聚集在它周围,成为安全的避险之地。从此,附近船民便开始自发地在这里设坛朝拜。每当船民进出海港,都在这里设香案敬拜祈祷,祈求平安。他们心目中的神便是观音大士和达摩祖师。

为了铭记达摩的说法和观音显灵的灵异现象,当地群众将这块达摩讲经传法、宛如海上莲花的沙洲地称之为“莲花宝地”。

冼夫人孙子在莲花宝地建观音寺

达摩离开海南后,他“日后自有贵人来此建寺”的预言深深地留在当地百姓心中。

据传当年冼夫人登陆海南时曾到海甸河两岸的莲花宝地朝拜祈求神灵保佑,并许下心愿:待大军胜利班师后,即在莲花宝地建造观音寺。她的弘愿直到唐初才由她的孙子冯盎予以实现。

唐初,冯盎任高州总管,领有粤西和海南的军政大权。不久地方平定,政通人和。冯盎牢记祖母冼夫人的遗愿,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亲自到莲花宝地兴建观音寺。

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冯盎又在莲花宝地观音寺西侧建起了海南第一座冼夫人庙。

唐大中三年(849年)。一位少林寺高僧随同被贬为崖州司户的当朝宰相李德裕来琼,船未靠岸便一眼看中了莲花宝地,立志留下来扩建寺庙。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新扩建的观音寺建成开光。

此前,莲花宝地旁还建有一座鲁班庙,其规模较小。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皇帝第一次为福建莆田的首座妈祖庙赐名“顺济庙”,这期间,海南第一座妈祖庙就建在观音寺旁。

元朝末年,海甸莲花宝地来了一位云游到此的老和尚,住在被毁的观音寺残存的两间破房里。老和尚年逾古稀,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润,慈善安详。他每天都访贫问苦,为老百姓看病送药。在海甸,被他治好的病人和救济过的穷人数不胜数,老和尚的传闻也不胫而走,成为远近闻名、街谈巷议的话题。尤其在贫苦大众中,这位不知名姓的长老,成为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据说,长老给人治病,来者不用开口,他就能把疾病的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他用药也很简单,一般只用他自己采制的草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立竿见影,救人无数。广大老百姓都把他当作观音菩萨派她身边的善财童子下凡来救苦救难,因此大家都尊称他为仁心长老。

仁心长老在为众生做好事的同时,也不忘劝人敬佛。然而,要敬佛就得有寺庙,于是,海甸当地的人在长老领导下,开始为建寺募捐,日积月累,不到半年便攒够了建寺的费用,于元末之际,请来了一班能工巧匠,选定吉日良辰,在原观音寺旧址上破土动工。正当工程进入高潮,又值大明取代元朝的动乱之秋,工程停顿。于明初洪武二年(1369)在明太祖皇帝的关照下,选派巧匠加紧修建(琼州府志巷三记录),仁心寺终于告竣。为了表达对明太祖的高功大德的敬意,经民众公议认为观音大士救苦救难的慈悲心就是仁心,又是仁心长老带头募捐建寺,便一致同意将寺院命名为仁心寺。后人并将明太祖圣像供奉于仁心寺中。至此,仁心寺成为海南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吉兆。海口市也迅速发展为一个港口型商业城市。据明万历《琼州府志》卷三记录,海港“帆樯之众,森如立竹”。明代,海南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仁心寺成为海南的佛教胜地和地方繁荣的标志。

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亥时(据《琼州府志》),即公元1605年7月13日深夜11时左右,琼北发生7.5级大地震,震中在琼山。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导致大面积陆沉的地震,琼山与文昌交界沿海地面陆沉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琼北一带天崩地陷,山摇海哮,树倒房塌,人畜死伤。这时奇迹出现了。莲花宝地在大风海浪中依旧安然无恙,仁心寺在风雨飘摇中昂然屹立,众多百姓群集莲花宝地避难,更为神奇的是,仁心寺的古井井水依然清甜如故,且取之不尽、饮之提神,在救灾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次考验,使仁心寺的名望传遍海南,远播东南亚,仁心寺进入香火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长达两百多年。直到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王朝,加之沿海倭贼的劫掠,在动乱中仁心寺受到战乱的破坏,暂时失去昔日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