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子庙位于锡林浩特市北区额尔敦敖包南麓,原名为“班迪德格葛黑特”,市民称“大庙”,系阿巴哈纳尔左买翼旗(今锡林浩特市前身)旗庙。
康熙年间,阿巴哈纳尔左旗形成之后,该地区各种集会日益繁多,少数信仰佛教的喇嘛也举行不定期的经会。1684年,根据治旗贝子的提义,在今宝力根山下建一座木质小庙,有三十名喇嘛,称为旗庙。这便是贝子庙的雏形。到乾隆年间,兴建寺院庙堂,政教合一。这时该旗也出现了庙小僧多的情况,另选一个吉祥福地迫在眉睫,贝子庙一世活佛和该旗第四代札萨克贝子商议,将木质小庙移至锡林河东岸的额尔敦敖包脚下,始建现在的贝子庙。有关营建此庙,当地有许多传说和神话。一个传说是:上述二人,择一吉日,沿着河畔,登上额尔敦敖包选择庙址。这时,牧放几只白山羊的老汉额尔敦和他的老伴走上前来,请他们进了自已的帐篷。在喝茶攀谈中,锡林河水蓦然流到此敖包路前海潮,竖起了一个高大的金色水柱,然后缓缓退潮。观此奇景的一世活佛和贝子顿然领悟:“这处不正是要寻觅的福地吗?”于是一世活佛额老汉说:“你是这座敖包的主人,刚刚竖起的金色柱子是吉祥之兆,我们应在那一处供奉神祗才是。”两位老人听后高兴答应,主动让出整个敖包,移居到西北宝力根山一带,后来两位老人不仅有了一个儿子,而且他们几只山羊也发展成群。 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朝克沁殿。1747年,此殿峻工庆贺时,把额老汉作为偶像,将这座敖包命名为“额尔敦敖包山”,并在山上垒起大小十三个祭祀用的敖包,作为本庙敖包。此时庙中喇嘛已发展到百余名。1783年,该殿其它工程全部结束。在这期间,七世达赖喇嘛和清延赐该殿主持喇嘛“章龙.阿日亚.班迪德”称号,赐庙名“崇善寺”。该庙二世活佛和该旗六代札萨克时期,全庙寺院、殿堂、庙仓、庙会等形成完整体系,1800年至1805年,迈达里庙、千佛殿落成,清廷分别赐予“庆善寺”和“延福寺”两个匾额。当时赐有匾额的寺在贝子庙已有三座,最早赐匾有朝克沁是贝子庙的主庙,被封称旗庙,建筑高大,大二层楼堂,内塑释迦佛纯银坐像,其匾以蒙藏满汉四种文字镌刻而成,其汉文为乾隆皇帝御笔。后来清廷又把该庙一世活佛封为内蒙古喇嘛教四大班迪德这一,即黄教四大精神支柱这一,又是全国佛教界六十名活佛之一。 贝子庙占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沿袭黄教传统建筑格式,结构独特,雕刻精细美观。由主庙、属庙、家庙、佛塔及众多僧房组成。整体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墙寺院。并排的七座围墙两侧为各呼毕勒罕(转主者)私庙、庙仓、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独宫)七座,经堂(学部)五座,寝宫(拉卜楞)六处,塔六座,带有宝顶的庙十一座。其中,西红墙内(亦称西庙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活佛殿及执事喇嘛庙房。中红墙内以朝克沁大殿(亦称大经堂、大雄殿、行政教务殿)为主,包括弥勒佛、钟鼓楼及安放本庙历代活佛舍利塔的灵堂。东红墙内(亦称东庙),以却日殿(大涌经堂、显教部、亦称“福源寺”)为主,包括厢房、沙木庆、贡青、容肯、却日后宫、大庙仓、查度服库房及执事喇嘛住处。再往东为珠都巴、满巴、丁克尔、甘珠尔四座。西边四座大殿内有山门,其余的为小门或侧门。其中大经堂山门高大,它的前方为整个大庙的广场(今市集贸市场),这里有讲经台,凡属全庙性集会均在这里举行。 贝子庙的西庙亦称活佛仓,是一座规模宏丽壮阔的四合式院落。为全庙建筑的精华。东庙有五座拉卜楞,即活佛仓、色木春、新拉卜楞、却日后宫、古力道布图、旺岱哈斯尔。每座建筑都庄严雄伟,彩绘细腻,内外装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庙活佛的高级住处或接待尊贵宾客处,如同皇宫般富丽堂皇。 全庙四周耸立一座红塔、五座白塔。其中处红塔的修建是为了镇邪。罗本喇嘛庙东处有座白塔(亦称内白塔),据该庙喇嘛忆述是为了纪念一位有功的经师而建,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其余四座白塔分别设在全庙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观以内的区域为本庙管辖区。 贝子庙喇嘛教系藏传佛教,在该地区又称黄教、喇嘛教或黄帽派教,从元朝起由藏、青传入此地。清廷为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个管辖区。内蒙古等地的黄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统辖。 贝子庙的佛事用品经卷等一应俱全,因而以“广富寺”闻名。据记载,各殿经堂内供奉的佛像,种类齐全,数量庞大,形状各样。以释迦佛像为主的图画雕塑、泥塑、铜木质佛像达几千尊,有不少纯金银及金银粉饰的佛像,多数为铜质佛像。该庙各学部有丰富的经卷。其贵重经卷为《甘珠尔经》、《丹珠尔经》二套。还有《宗喀巴全集》、《佛学要义》、《经咒》等,也有藏译蒙文经卷,共四千余卷。法器乐器应有尽有。 贝子庙又是形成五大学山(学部)的寺。即喇嘛日本(研究成佛之道)、却日(佛教哲理)、珠都巴(密宗、咒语)、满巴(医药)、丁克尔(时轮、数学、养济、占卜、美学、语言)五个学部,依附于大经堂。平时每座经堂里均有几十到百名学徒、班迪钻研各种学识,并有修业期。毕业时成绩最优秀者即可授予国师、道仁巴、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学位称号。但这类称号的获胜者在本庙史上并不多见。另外,贝子庙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经卷。但平时交谈、账册帐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尤其葛根身边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庙曾出现过许多有才华有学识的喇嘛,还有画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庙满巴学部是蒙医知识的传授之地,今市蒙医院前身即是本庙满巴经堂。 贝子庙鼎盛时期,常驻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时曾达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达到1200名。平时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称。但到1945年8月,全庙喇嘛不足500名,后来时增时减,1957年时,总数也达到过800名。 贝子庙喇嘛清规戒律很严。如诵经不分心,学道要潜心,削发守戒,衣冠端正,生活俭朴等。还有不取妻,离姿色,戒芋酒(鼻芋例外),不偷盗,不杀生,不妄语,杜淫荡等。对不法者视其情节轻重,予以法杖、法鞭、秉香谢罪、面壁思过,甚至驱逐庙门等惩罚。旗民俗人来庙叩头拜佛时也有不出大声、不吸芋、严禁妇女在寺内留宿等注意事项。但平时与家族、朋友之间往来通信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