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道场 >> 其他 >>

佛寺的多角度诠释

分享到:

一、佛寺的由来: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随之而出现。公元第一世纪东汉明帝时,西域高僧迦摄摩腾和竺法兰应请来到洛阳,最初是住在中国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贵宾的官署“鸿胪寺”。  
 
  后来为供养这俩位高僧安置佛像经典和长期居住,就另给建造了一所住处,同时用他们驮运经卷的白马为新居“寺”命名为“白马寺”。  
 
  这就是我国最早开始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从此原做为官署名称的“寺”也就成为中国佛教寺宇的专称,而在“寺”前加以庙名,一直沿袭到现在。  
 
  二、佛寺的构造:  

  佛寺最初是按照朝廷官署的布局建造的,也还有原来是贵族和富人将自己现成的住宅施舍为寺的,因此,许多佛寺原来就是一所有许多院落的住宅。由于这些历史原因,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其构造基本上采取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屋脊六兽、筒瓦红墙的标志,一看就知道是佛寺。  
 
  佛寺内有许多院落,其中房舍称“堂”或者称“寮”。自宋崇宁二年(一一0三年)以孔子庙为大成殿,于是佛寺建筑除堂寮之外,其主体部分也称为殿。  
 
  三、佛寺的体现:  
 
  随着佛教流传日益深入民间,佛教的寺庙建筑和佛菩萨像的塑造也就在我国各地普遍的建造起来,寺庙建筑和工艺也就更加发达。我国中古时期劳动祖先所留下来的珍贵的艺术结晶和伟大的文化遗产差不多都是经过佛寺建筑和佛像塑造而得以保存的,乃至佛像藏内都有,例如,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山西的南禅寺和举世驰名的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炳灵寺等佛窟,这些都是无数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佛寺建筑和佛像塑造对我国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完美的建筑艺术和它所体现出的文化底蕴、教化内涵、更是广大精深不可思议。  
 
  寺庙雄伟巍峨的殿阁建筑及妙相庄严的佛菩萨像是“住持三宝”佛、法、僧的形式体现,是僧伽和合共住焚修和弘法利生的道场。自他二利、是佛弟子们的恭敬福田,使到过寺院的人们善因深入八识田中,增长趋向觉道的善根,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  
 
  四、佛寺内概貌:  
 
  中国自白马寺建立后,全国各地就都建立有佛寺,佛寺既是住持三宝佛、法、僧的所在地。所以各寺庙也都塑造佛菩萨像在殿堂内供养。但其表法的内涵寓意却鲜为人知,说来让人惊叹!  
 
  为了详尽说明佛寺里种种形象,使人们对佛寺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澄清残存在对佛教内所谓“迷信”色彩的误解,为了人们真知佛教,特作以下系统介绍。  
 
  五、佛寺内殿堂佛像:  
 
  (1)、三门: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山门之制形如阙;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亦称为三门,乃标志空、无相、无作三解脱之谓也。《什氏要览》上曰:“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也涅槃。三解脱门谓空、无相、无作。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涅槃居之,故由三门入也”。其殿即称三门殿。  
 
  (2)、三门殿:殿内在门的两旁塑有两大金刚,手持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兵器)是把守警卫佛的夜义神,名执金刚,其名密迹金刚。  
 
  世俗根据《封神演义》小说中的戏称此像为哼哈二将,佛教经典中没有这种名称。  

  附:寓意解说:门者出入义,喻人之咽喉。两大金刚特别醒目,喻人肺部呼吸;人命在呼吸之间,危在旦夕,警策人们“生命无常、勿忘了死”。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时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3)、两大旗杆:进入第一层院落,有两大旗杆,高高竖立在院中左右两旁,是沙门得一法,建幡告远,曰刹竿,故寺中恒有之。  
 
  附:寓意解说:大乘文章四曰:能生名根。眼、耳、鼻、舌、身此五法,能发识取境,故名根。眼即眼根(其它四法都是)眼根有强力,能生眼识,眼根是眼识发生之所依。  
 
  识是梵语「婆哩惹尔」心之异名,了别之义,心对境而了别,名为识。  
 
  喻此两旗杆(刹竿)是人之双眼,即眼根。眼根生识,警策人们站得高,要看得远。高瞻远瞩,时时观照,一切法空,看破、放下。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既是空、若能看得破、即得大解脱。)  
 
  (4)钟鼓楼:两根旗杆后,左右各有一楼,左为钟楼;内悬大钟,是司晓、昏、斋、定、四时鸣钟,右为鼓楼是悬鼓打时之处。  
 
  附:寓意解说:左钟右鼓喻人双耳。耳根的闻性人人本自圆通,所以耳根最利,以耳根修入最为方便,声有息时,但亦不失闻性,若不循声流转,而能反闻自性,转物不为物转,渐至动静双除,根尘迥脱,寂灭现前,六根互相为用,遂得圆通。观世音菩萨以耳根得证圆通,诸佛亦复如是。  
 
  以上寓意领会否?念佛修行的人,不怕念起,就怕觉迟,牢记耳根圆通,转物不为物转,反闻闻自性,时时关照自己的念头。  
 
  (5)、天王殿:是三门内第一重殿。迎门供着一位笑逐颜开、闲适安乐形象的大肚子、穿着和尚衣服的自在菩萨像,他是弥勒菩萨,称作皆大欢喜。相传在我国五代的梁朝时期,浙江省秦化有一位和尚名「契此」经常背着一个布袋终日奔走,教化群众。若有人问他佛法大意,他便放下布袋,对方如不能领会,他就再背起,扬长而去。其实他的无说的语言展示了“提起”“放下”的佛法大意:放下身心、卸掉包袱。群众对他信仰,就称他布袋和尚。他在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