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学”的兴起与新世纪的召唤(2)
时间:2008-07-19 21:09来源:佛教文化,1996年第1期作者:苏叔阳 点击:
法门寺的地位因此而腾跃,这是顺理成章之事。
4.唐史的研究
法门寺的兴衰虽然不是有唐一代由盛而衰的全部历史,但至少是唐史这时期最权威最物化的象征。法门寺供养佛指舍利,自唐太宗至僖宗横跨有唐一代之泰半,可以说明唐文化的沉积。许多文物自初唐至晚唐默默地述说了历史的风云,唐代的文化、哲学、工艺、艺术、经济、贸易达到的高度都凝结在那无数瑰奇的珍宝中。中外的交流也含蕴在令人眩目的供养物中。而曼荼罗的布置及仪轨,不但表明了几代唐皇及女皇武则天的心态,还无言地证实了史料记载的宫廷斗争,当时政治与社会的变动。
大唐帝国每隔三十年左右,便隆重地把法门寺佛骨恭迎到国都长安或东都洛阳供奉一次,举国轰动,朝野欢庆,那壮观的场面绝不是今人想像得出的。由地宫文物及仪轨来看,今天的艺术家费尽心思“重现”的唐明皇开元盛世,何等苍白乏色。唐代诸帝礼佛的法事,如果不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灿烂辉煌的文化显示,也是最波澜壮阔的长卷。我们终于有了可以具体显示大唐如何了得的物件来证实唐文化的璀璨,使我们贫乏的想象力获得一次校正。其中特别是对于武则天的研究。她晚年为何如此奉佛,似乎佛事与她的生命有不可须臾分隔的联系。她坎坷浮沉或说摇曳多姿的一生,好象都与她内心对佛的礼赞与敬畏有关。晚年她礼迎法门寺佛骨,穷极奢糜,大约想借此求得内心的平衡和武周政权的巩固。却不料还没来得及将佛骨送还法门寺,就谢世了。
她的后辈圆了她的心愿。在地宫中我们发现了武则天自己的绣裙作为供养物陪藏在佛骨舍利之旁。大约是以此代作武则天的灵魂向佛祖绵绵不绝的奉达敬意吧。
唐咸通十五年正月十四日,唐僖宗送还佛骨于法门寺,建造了一个唐密曼荼罗,以大量珍宝作供养物并勒石记载,用沉重的石块掩埋了地宫,于是佛骨在幽暗中默默度过了一千一百多年。
这是盛唐转向晚唐的被掩埋了的历史。研究唐史的专家正可以在这里将史籍的文字还原于实物,勾勒出起伏波动的历史,这是唐史专家们的一大幸事啊!
5.一些具体科学的研究。
研究法门寺绝不可以局限于佛学,更不可局限于唐密曼荼罗,甚至不可局限于历史学。而是应当以历史的观点研究因出土文物所引发的各类专门科学。
例如:茶道的研究。
例如:秘色瓷的研究。
例如:金银器的打制研究。
例如:纺织品的研究。
又例如:琉璃器的研究。
6.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窥知,大唐的文化高峰除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文化的交融,还得益于中外文化的大组合、大融汇。佛学的东来,波斯文化的东进,甚至欧洲西罗马文化的进入中国,都对唐文化的兴盛起了促进作用。
我们最可自豪应当发扬的是我们先人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并且使之本土化的心胸与态度。佛学渐渐吸收了儒学的精神,使中国的佛教有了积极行善、进取的品格。而它的哲理又成为中华传统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于佛教的某些观念,仪轨成为中国人生活习俗与价值观的一部分。
无论美学还是科技,我们的先辈对外来文化都是予取予用,化为自家的思想与本领。这是我们不可不深入研究的。这种与外部双向交流的历史与成果,让那些断言中国从来都封闭保守的人显出他们的历史观的空乏,给我们以鼓舞。
7.文学与艺术的研究。
围绕法门寺及法门地区,有许多文学、艺术乃至美学观的课题可供研究。戏剧《法门寺》流传广泛;先秦时代法门寺地区才女苏若兰的回文璇玑图又是一段文学上美丽的传说,精致的作品。
韩愈《谏迎佛骨表》无论文字还是思想都可以为后世人评说。倘若我们再把眼光放远点,那么法门寺地区远远近近有多少可供沉思的艺术啊。西周的青铜器上那些图案,铭文够我们长夜冥想的;秦代的兵马俑已经震惊世人;汉代的陵寝和那巨大的石雕,无头的塑像群,任你怎样想也无法追回那浩气与雄风。盛唐的辉煌已不是梦,地宫的文物摆出了可以观看触摸的华美的诗篇。曼荼罗所呈现的佛理,那湛然的寂静与永恒让我们心神荡涤污浊,归于平静。无限丰富的色彩与画图,推出那丰富背后的中国崇尚简约自然的美学观,这一切难道不够我们好好的研究吗?
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繁及简,由实到空灵,法门寺地宫及其周围地区是一个没有围墙的艺术、美学大学,文人学者艺术家不来此学习真是遗憾呐遗憾!
8.考古及文物保管、陈列学的研究。
9.旅游学的研究。
地宫一开,僧俗人士,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摩肩接踵而来,旅游之盛,势所必然。然而,怎样供此良机,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游客不光是游山玩水,而是领受文化熏陶,就成了旅游业的大课题。
三、结论
1.法门寺地宫的开启,使沉睡一千多年的灿烂文明重炫人眼目。也使一门国际性的综合学科由此兴起,这就是“法门学。”
2.“法门学”的重要内容是佛学,但仅限于佛学的研究,就降低了地宫重见天日的意义。
3.“法门学”的兴起,更进一步证实,中华文化是人类现存的最古老的唯一没有断袭的不断转进的文明。它发展的模式将是新世纪文明的主要模式。因而,它甚至是人类的未来文明。
4.“法门学”证实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内部的不断融合,调整,还在于它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优势并使之本土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它能胜任新世纪主文明的重任。
5.“法门学”将不仅使我们知道中华文化从发祥到唐文化高峰期的轨迹和动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最具象的实体来描述这个高峰,还为我们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本——民族灵魂提供了准确而珍贵的根据。
6.“法门学”给我们提供了我们民族古老而又永远新鲜动人的美学价值观的结晶。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美学观。我们将创造出令世人惊羡的艺术品——只是我们自己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