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道场 >> 云南 >>

大理感通寺

分享到:

 

感通寺位于云南省旧大理城南5公里的苍山圣应峰南麓、莫残溪北岸。大理石有妙香国之称。自南诏以来佛教盛行。苍洱之间,寺庵林立,无山不佛。元郭松年《大理行记》说:“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齐戒几半”,“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明代张含在《写韵楼歌》曾描写苍山“环山九百六十寺,寺寺夜半皆鸣钟。”足见当时大理佛教之盛。

在众多的寺庵中,最负盛名的是感通寺。寺在大理市观音塘村后,苍山圣应峰麓。从观音塘下车,穿过村子,向苍山进发,约两公里即达。山寺前满坡茶园,清翠碧绿,清香扑鼻。感通茶,在南诏时代就有种植,举首看苍山,峰峦挺秀,感通寺处在一片苍松古柏之间。原规模较大,殿阁层叠,寺僧众多,今只剩大殿一座及侧房二所,僧尼四、五。塑像均为近几年群众自发修复,穿寺而上,见一片残垣,约有数十院,间有高大的柏树,可以窥见当年的规模。

感通寺又名荡山寺,始建于南诏初年(即公元9世纪初),相传为南诏高僧李成眉所建。当年李成眉云游到大理,看到感通寺这块地点风水很好,就把他手中的樟木禅杖插在地上道:若此寺能建寺,就让禅杖成活。果如所言,禅杖就地生根。于是他即筑台保护成活的樟树,且名之曰”樟木台“,并着手修建寺宇。传说专家的和尚在念诵《龙女经》时感动了龙女。龙女先是化成凡女来为和尚做齐饭,随后化作龙女花。和尚用龙女花为皇后治好乳疮后,国王非常高兴,赏赐给重金,大兴土木,广建寺宇,并在龙女花旁立下了”恩彼灵株“的碑文。该寺元朝扩建,而兴盛于明。当时该寺的高僧法天无极禅师,率僧徒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入京朝见,献山茶一株,龙马一匹,《征南赋》一通,进观诗二章。诗中说:“锡杖飞来自点苍,心含葵赤向春阳。叶榆置县初由汉,南诏封王却是唐。世祖北来还是段,天兵南下便除梁。累朝未有今方有,万国来朝仰圣皇。”上御殿面呈那天,忽马嘶花放,群臣多以为是祥瑞徵兆,明太祖朱元璋大喜,“馆之上刹,赐馔、赐衣、赐号,并敕游诸名刹”,又御书《乘春诗》二章赐无极。其第一首云:“春游草木尽青青,觅法年年曾未宁。石径云穿霞入树,江波烟气罩横汀。芒鞵馥郁山花嫩,顶相馨香清汗水清。试问去来人指路,上方云谷几程程。”并敕令在荡山建造“大云殿”,创三十六院,还让无极主持大理的佛教。无极辞归,明太祖朱元璋又作诗十八首,拟师徒们跋山涉水之状,命翰林诸学士、京都名僧和诗以送行。这在云南佛教史上,是空前显赫的篇章。无极回大理,拓地建寺,增至三十六院。第二年,皇帝又命云南布政使张紞监山慰劳,转达皇帝关注之意。由是无极成为大理寺僧门之首,感通寺也就显赫一时,寺前所立的十八块御制诗碑,御制龙章,独冠诸山,高僧提当有联云“寺古松森,西南揽胜无又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

嘉靖庚寅(1530年)二月,杨升庵与李元阳游点苍山,夜宿感通寺,篝灯夜坐,闻寺僧诵经,字音多讹,李元阳曰:“六书中转注实非考老,而宋人妄拟,后世学都遂沿而不改,此不可无述,愿公任之”,“杨慎遂操笔书转注之例约千余字,汇为一编”(杨慎《点苍山游记》)。在这项工作里出力尤多的是白族学者董难,太和人,字西羽,同寓写韵楼,辑转注,收奇字,做了大量工作。使《转注古音略》能够“汇为一编”。清人桂未谷曾在诗里肯定说:“西羽曾为结伴游,班山寺里共听秋。谁通转注收奇字,个个来登写韵楼。”(《题杨升庵像》)。他们在感通寺前一座楼上住了二十天,游览寺院,研讨学问,吟诗唱和,加深了各族诗人间的友谊,成为千古美谈,临走,李元阳将他们住所题为“写韵楼”。后人为纪念杨升庵,在写韵楼上悬挂他的画像,游者题咏不绝。清人张端孙诗云:“秀骨青山何处是,登楼想见古人情。君门痛哭曾无补,边戌文章有大名。谁忆凤凰余旧诏,独留鸥鹭未寒盟。千秋遗迹斜阳里,到此翻教感慨生。”

在升庵游感通寺后一百三十六年(康熙六年),明末著名爱国诗僧担当(普荷)重修写韵楼,并从鸡足山来这里定居。后人有联曰:“龙女奇花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担当当时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但复明之志犹未改。他对杨慎的品格、为人,十分崇敬,连续作《写韵楼歌》、《吊杨升庵太史》等诗篇,称道杨慎“撑天拄地”的气节,虽远戌滇南,而“气更豪”。最后一年,还在感通寺作拈花颂百咏。担当是杨(慎)门七学士之一的唐琦之孙,俗姓唐,云南晋宁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寂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是明末、清初云南著名的诗人、画家,著名《修园集》、《橛庵草》及数百件书画传世,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担当墓建于寺后佛顶峰下,高3.5米,直径2.5米,为窣堵波式的石塔,《担当大和尚塔铭》为1945年重刻。前人万秉义有《登写韵楼奉怀杨太史及唐大来》诗:“书法诗画推三绝,太史名僧共一楼。住去青山还此日,归来黄鹤是何秋?”

到清光绪丙午(1906年)僧法藏题“重开宝藏”额,有联题:“无所感,无所感,亦无所感,万感都归戒定慧;何以通,何以通,亦无所通,一通了彻去来今。”

感通寺是大理佛寺的代表之一,寺中写韵楼是大理古代文明的见证。

感通寺坐南向北,左边山门上刻有“法车仑常转”四个大字,右边山门上刻有“佛日增辉”四个大字。山门左右,各有两尊丈二金身的护法神。

进山门后数步,右转上四五级石阶,即进入感通寺正院,正院十丈见方,院内有大小花台四个,皆有奇花异草,无论寒来暑往,四季皆有阵阵暗透露浮动,院西高台上为大雄宝殿(即原先之大云堂)。

殿前左廊,有重达五百公斤铜钟,殿之右廊,原有直径五尺的大鼓,如今钟尚在而鼓已不存。

大殿前的朱红台柱上,有一对联道:“古刹何奇,状元写韵,才子参禅,总督题壁,霞客记游,名士名僧名官名流登临览胜;班山独秀,龙女献花,无极观帝,波罗正果,悲鸿好马,有文有赋有诗有画荟萃云堂。”这一对联把到过感通寺的状元杨慎、翰林李元阳、旅行家行霞客、和尚担当、画家徐悲鸿等与感通寺的历史和传说巧妙地连接了起来。

大殿正中,供有丈八金身的释迦牟尼佛祖。佛像左边,是丈六金身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两侧,是八尽金身的木叉和善财童子。佛像右边,是丈六金身的地藏王菩萨,再往右是丈六金身的达摩祖师。大殿内香烟缭绕,供果丰盛,佛灯长明,前来朝拜都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