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部派的思想

分享到:

   究竟有几部
   部派,大致是以各自所依的见解而分裂,相传是十八部,加上大众部及上座部的根本部,则成为二十部,但在现有的资料中,唯有上座部系的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的遗产最丰富,它们有许多部论典,可资吾人的研究。其他部派的思想,也是藉着有部论典中的间接叙述,而得到一些概念。特别是大众部,它虽分有本末九部,它的论书是少得几乎没有。
   说到律,我们必须知道,部派佛教之中,有的重视戒律,有的则对戒律不做争论。重视戒律问题的部派,为了所持意见的不同,便依根本律的解释而形成他们自己的律藏;对戒律不做争论的部派,虽在某种意见上不一致,但仍采用他们根本部的律藏,作为僧团生活的依据。
   因此,传说中的二十部,既没有二十部派的经论留下,也未必就有二十部派的律藏留下。实际上也不一定真有二十个部派,若细分析,又未必仅仅二十个部派。可是,二十部是北传佛教的通说。
   律分五部
   从律藏的分裂而言,通常是说「律分五部」,律分五部的传说,也有三类:
   (一)《大集经》所传:昙摩多,萨婆帝婆、迦叶 、弥沙塞、婆蹉富罗。
   (二)萨婆多部的师资所传:昙无德、摩诃僧只、弥沙塞、迦叶维(遗)、犊子。
   (三)《僧只律私记》、《舍利弗问经》、《大比丘三千威仪》、《佛本行集经》等所传:昙无德、弥沙塞、迦叶遗、萨婆多、摩诃僧只。
   在此三类传说之中,大致相似而略有出入,据印顺法师的意见,是以第三说最能见其古意。至於今日传存的六部律藏,本书已在第三章第四节中介绍。
   何时分裂
   各部派究於何时分裂,传说也不一致。近代学者之中的望月信亨博士,在其《佛教大年表》中假定了如此的几个上座部派:
   说一切有部:佛灭后第三百四十五年(西元前一四一年)。
   犊子部:佛灭后第三百八十五年(西元前一○一年)。
   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相继自犊子部分出;化地部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法藏部又从化地部分出。均与犊子部的年代相近。
   饮光部:佛灭后第四百二十五年(西元前六十一年)。
   经量部:佛灭后第四百四十五年(西元前四十一年)。
   这是以上座部根本分裂於阿育王时代的看法,是据南传记载以阿育王即位於 佛灭后二一八年(西元前二六八年)。实际上,大众部的分裂要比上座部的分裂尚早出一百年,上座部受了大众部思想的刺激,才有分裂的。若与北传的《异部宗轮论》相比,尚约有百年之差。
   二十个部派
   根据《异部宗轮论》的记载,共有二十个部派。实际上最盛行的,只有大众部、南方上座部、印度大陆的说一切有部、正量部、经量部,一共五部。五部之中有思想体系的,也只有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一共三部。三部之中思想最繁琐的,仅是说一切有部而已。
   不过,既有二十部的名目,我们应该根据《异部宗轮论》(《大正藏》四九· 一五页中)所列的介绍一下:
   (一)大众九部:
   1.大众部(Mahasan.ghika-h.):这是大众根本部,音译为摩诃僧只。它的思想,到下一节再讲。
   2.一说部(Ekavya-vaha-rikah.):此依其所立的宗义而命名,所以,《文殊师利问经》(《大正藏》一四·五○一页中)把它称作「执一语言部」。窥基的《宗轮论述记》(《 续藏》八三.四三七页),说此部主张:「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因此近世学者有以为此与大乘般若的「无相皆空论」,以及与马鸣龙树所 倡的「诸法实相论」,有一致的地方。
   3.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ah.):此部也是依其所立的宗义而得名。《十八部论》称它为「出世间说部」,《文殊师利问经》称之为「出世间言语部」。此部主张:世间法从颠倒而生烦恼,由烦恼生业,由业生果报,果报是苦;出世间法是由道而生,修道所生的道果,便是涅盘。可见此派系对四圣谛做了认识的批判,苦、集二谛为妄非实,道、灭二谛是真实法。此虽与大乘的假、实、真、妄有距离(因为此是相对的,大乘是绝对的),但其仍被窥基及法藏等以为是分通大乘的教义。
   4.鸡胤部(Kaukkut.ikah.):《部执异论》称此为「灰山住部」,《十八部论》(《大正藏》四九.一八页上)称其为「窟居部」,《文殊师利问经》音译为「高拘梨诃部」,《宗轮论述记》以其为「 矩昵部」。此部以经律二藏为方便教,以论藏(阿 达磨)为真实教。所以主张「随宜覆身」(有三衣无三衣均为佛所许可)、「随宜饮食」(时食及非时食均为佛所认可)、「随宜住处」(结界或不结界均非为佛所计较),但能求其速疾断除烦恼,即是佛意。此派生活不滞於教条,自由而严肃,精进用功,修为过人。此在当时的印度,确是进步的、革命的新思潮。可是,如果不能精进用功,而仅高唱此派的三点主张者,佛教就要亡了。
   5.多闻部(Ba-huh.):《部执异论》称其为「得多闻部」,有博学之义。此部的祖师,祀皮衣罗汉,与《奥义书》的中心人物Ya-jn~a Valkya同名,故有人以为此部思想有参考《奥义书》的哲学形态。《部执异论疏》中说:「《成实论》从此部出,故参涉大乘意也。」唯据《异部宗轮论》介绍的,并不能发现它有大乘的深义。
   6.说假部(Prajn~aptI-va-dina-h.):《文殊师利问经》未见此部之名,佛音(Buddhaghosa 或译觉音 )所着的《论事注》(Katha-vatthu-dat.t.hakatha-),亦未说到此部。《十八部论》(《大正藏》四九·一八页上)称此为「施设论部」,《部执异论》以此为「分别说部」或「分别部」。此部以《施设足论》为其中心思想。此部对於「现在」的「法」,以为现实世界之一面是「假」的,另一面是「真」的,此假与真的思想,至《大乘起信论》时,便成了真妄两面的大乘世界观。窥基的《唯识述记》又说:「今说假部,说有分识,体恒不断,周遍三界,为三有因。」如果此部真的有此「有分识」之说,那就可说大乘阿赖耶识的思想,是由有分识而开展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