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大乘初期的经典

分享到:

   时代的推定
   此所谓的初期,是指西元元年至二百年间,相当中国的西汉平帝元始元年至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此为大约的看法。
   主要的分期界限,是以龙树菩萨的时代为准,他大约是西元一五○至二五○ 年之间的人。大乘佛教由於龙树出世而确立,龙树却不即是大乘经典的结集者,他不过是利用了在他以前存在的大乘经典,疏解、选述、阐扬而树立了大乘的佛教。
   审查初期出现的大乘圣典,木村泰贤以为,可用两种方法来确定:
   (一)从龙树的作品中所引用的经典查考:龙树虽有种种作品,唯以《大智度论》、《十住婆沙论》引用的诸大乘经典最多,其中有的已不传存,但其所用者,必定是在他以前即已成立。
   (二)由中国译经史上查考:到龙树时代为止,凡在中国已译的大乘经典,均可视为初期的。例如支娄迦谶(西元一六七年,东汉桓帝永康元年来华)、吴支谦(西元二二○年,东汉献帝亡国之年来华)、康僧会(西元二五二年来华)、竺法护(西元二六五年来华),这些是龙树以前或被认为是龙树同时的人,他们译出的大乘经典,必是龙树以前即已存在的。(木村泰贤《大乘佛教思想论》第一篇第三章第二节)
   印顺法师以为查考大乘经典的成立迟早,可分四种方法来探索:
   (一)大乘经中每自述其流布人间的时代。
   (二)大乘经中常有引述其他经典:如《无量义经》叙及《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又叙及《无量义经》;《大般涅盘经》又论及《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伽经》叙及《大云经》、《涅盘经》、《胜经》、《央 掘魔经》;《密严经》又叙及《华严经》、《楞伽经》。
   (三)大乘经中每有悬记后代的论师:如《摩诃摩耶经》中的马鸣、龙树;《楞伽经》中的龙树;《文殊大教王经》中的龙树、无着,皆足以推知该等经典出现的时节;同时,在经中所见印度的王、臣之名,也可作为推知其出世年代的佐证。
   (四)依圣典之判教可以得知经典传布的先后:如《陀罗尼自在王经》、《金光明经》、《千钵经》,均判为先说有、次说空、后说(真常之)中;《理趣经》则举三藏、般若、陀罗尼。约理而言,乃是初说事有,次说性空,后显真常。(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第十一章第二节)
   从宗教的态度看,圣典中的悬记,是出於佛说;从历史的角度看,凡是悬记的年代及人物,均足以作为推定该一圣典出世的时地之参考。
   以下让我们介绍初期大乘的几部重要经典。
   《般若经》
   《般若经》通於大小三乘,也是大乘佛教之母。般若部所含经典极多,大至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小至一张纸的《般若心经》。
   在龙树时代,所流行的般若是《小品般若》及《大品般若》;在中国,《小品般若》的初译是后汉支娄迦谶的《道行般若》,《大品般若》的初译是西晋竺法护的《光赞般若》;此两种《般若》的汉译,各有数种。现在根据龙山章真的《印度佛教史》第三篇第二章,将《小品般若》及《大品般若》在《大般若经》中的地位及其异译,列表如下:
   (一)根本般若--初分至第五分:
   (二)杂部般若--第六分至第十六分。
   其中出现最早的,是《八千颂般若》,乃为近世学者所公认。据多罗那他(Ta-rana-tha)所着《印度佛教史》说,此经是文殊师利现比丘相,为孔雀王朝第一 主旃陀罗笈多王所说。此《八千颂般若》,从其发源上说,先在南印,到西印而至 北印。又据西藏所传Siddhaa-nta, Wassilief : Buddhismus 所引,案达罗地方的东山住 部及西山住部,有俗语的《般若经》,这大概就是基於文殊师利所说而编成的《八 千颂般若》了。
   《八千颂般若》传到北印(犍陀罗地方),即受到小乘有部学者的攻击,故在《二万五千颂般若》之中,说到了小乘教徒唱出大乘非佛说的论调。后汉灵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年),《八千颂般若》即由支娄迦谶译出而流传於东土,可见出世之早了。
   般若的思想是一个「空」字,般若可译为智,空即是智的客观面,智是空的主观面。有智必可证入空性,证入空性的必是智。所以智慧与空,毕竟是同一物的两种名称。
   但是,般若的空,绝不等於虚无的世界观及人生观,而是基於缘生性空无所得的正观,不受我执或我欲的困囚,以达到一种无碍自由的心境及其活动。所 以,《般若经》一面主张空,另一面又带有泛神论的色彩。例如龙树的《大智度论》卷七二(《大正藏》二五·五六三页中)说:「般若波罗蜜中,或时分别诸法空是浅,或时说世间法即同涅盘是深。色等诸法,即是佛法。」也就是说,观察诸法之性是空,乃系浅义,肯定世间诸法即同於寂灭的涅盘,才是深义;所以,色法等一切万法,皆是佛法。空理是指诸法无性,不是要否定了诸法而说空。在此真空之中,已含有妙有的思想了。
   《华严经》
   《般若经》中已暗示了妙有的思想,继承这思想而从净心缘起的立场,开展广大妙有之世界观的,便是《华严经》。
   汉译有六十《华严经》及八十《华严经》,但在龙树的着作中,只能证实当时已经有了《十地经》及〈入法界品〉。如从译经史上看,迦谶、支谦,尤其是竺法护,所译的华严部圣典而言,大部分的《华严经》,在龙树时代已经出现了。《十地经》及《杂华庄严经》(即是〈入法界品〉或《不可思议解脱经》),现尚存有梵文本,可知此两种乃为《华严经》的精要。
   《十地经》是说菩萨修道的理论,分为欢喜、离垢、发光、焰慧、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十个圣阶。此一十地思想,在大众部的分派说出世部的佛传《大事》及《般若经》中,已经出现。唯於《大事》的十地名目,与 《十地经》不同,并且,完备而明确地说出十地菩萨道的意义者,则有待於《十地经》的贡献。
   〈入法界品〉,是先由释尊入定,以示所入法界之不可思议的境界,次说能入法界的普贤行愿,而以善财童子南行参访善知识的故事,贯串其间。善财受文殊之教而南行,最后在普贤座下证入法界。文殊代表佛的智慧,普贤代表佛的行愿,善财代表修证的人。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入法界品〉完成了学佛的四大阶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