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般若禅转识教育论(二)(2)

分享到:

   三思量心:梵名末那(MANAS),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法相宗说)。《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

   四缘虑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此为通於八识之能缘作用,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 是也。《止观.一》曰:「对境量知,异乎草木故名为心。」

   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

   六积极精要心:积极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即般若心中心,止观以此心为与彼肉团心殊别)。《止观·二》曰:「此方是积聚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於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

   《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於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

   《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那耶心……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谓地质多。」 

   以上总会该六种心,可作为我们研究心理教育与心灵教育的参考资料,就是佛教之「析空」与「体空」(即唯识法相与般苦禅观)之调摄,与善导於心法的根本要义。又於研究分析之般若禅的体会中,可证知「转识」教育,也就是解惑与开慧底禅的净化,进而悲智繁兴而起大用,《论语》云「学以致用」,佛学亦是极为致用之良策,更是根本大用之潜力,此是可弥补现世知识发展过度迅速,而心灵净化与悲怀心愿之不足,缺於同情心感,在人群中是缺乏了温暖,亟待有心人提倡与重视,使这世界充满阳光於任何角落的地方。

   心为万法之根源,唐慧忠禅师〈心经序〉云:「万法旨於一心」,故「心」, 名为心源。教育之宗旨,宜旨於「心」学的善导,儒家《大学》:「止於至善」, 使心意纯净,注意「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菩提心论》)。此谓「心源空寂」之境,实乃慧语灵照的智光。这种心境慧照,是修禅观行所显,当然要有训练的方法,在天台宗止观(般若禅):「结跏束手,缄唇结舌,思想实相,心源一止,法界同寂」,又曰「若欲照知,须知心源」。《止观·五》曰何云「心源」,即由六种心中之第三「思量心」第四「缘虑心」 是。此在八识中即第六第七之意识心所流入。《转识论》云 :「念念恒流,如水流浪,本识如流,五法如浪」,吾人集起的念虑,念念不停的起伏,故名「恒流如水流浪」。「本识」是阿赖耶识,为烦恼业所引,故云:「如流」。五法:「五种心法相应,一触,二作意,三受,四思惟,五想。」此五法如波浪之涛涌,使人有覆舟没顶之危(依「转识」说,阿罗汉此流浪识法亦犹未灭)。因此五法乃以「根」(眼、耳、鼻、 舌、身、意之六根),「尘」(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识」(六尘之识)三事和合而生「流心」,转识论谓有十「自性善」法,能对治「流心」:「一信,二羞,三惭,四无贪,五无嗔,六精进,七猗,八无放逸,九无逼恼,十舍,此十自性善法遍一切三界心及无流心数名大地,此是自性善。」世间恶事纷纭,皆由自性未具善法,依天台宗性真善恶,故当以自性善法而善导其心,所谓「转识」,转此「流心」业海所漂为定境,而成就「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转识」为《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无明门中之「转相」。识体门谓之「转识」,「业识之根本无明,一转而为能见之识者」。故般若智照,天台止观禅谓「密室烛光」,既定慧而智照烛光。智光,乃无尘智,此无尘智能繁兴大用,令人独力、自尊、无畏,最为教育之圭铎,极之可贵之心理调治之方法。故佛教修摄之教授法,以「打七」为「教转」之重要功课。「打七」--即八识中,唯除「本识」(阿赖耶),其余七识,都谓要「转识」,「七转识之故也」(起信论注),以此七转识为本识转生之末识故也。转有漏之八识而得无漏之四智:一成所作智(由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转),二妙观察智(由第六意识转),三平等性智(由第七末那识转),四大圆镜智(乃第八阿赖耶识转)。此四智为人中之至宝,亦上智达人之所依(只不依唯识论言之,其依天台观法,一念三千,而三千实相岂待转耶);唯识论云,此智之心所作用最为显胜,故禅师,也可称禅智。又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而世间事物人我之许多不如法之苦痛烦恼,人际关系之烦恼困厄,皆由不依「智」,而依「识」。若能修习「转识」善导一心,心理调摄转识净意之教育法,对社会也许有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