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禅的定义

分享到:

   普通一般对于禅字的概念,是由因到果的,就是从因位渐次修习以至证果成佛,是一种渐修的方法。禅宗的概念不是这样,他是一种直截了当的“直示佛果”的方法,所谓“见则便见,拟议即差”。其实,“果已证到”,则“因”同时便被解决了,所以叫做顿悟禅。顿悟禅的定义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什么要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文字是一种假名,须经过思想然后才能表达出来,所以只能算是一种间接的东西,“真心本体”(即佛性亦名自性)是最究极之实在,其境界非思想经验所能达到,间接的文字语言自然无法描绘表现了,故释迦曾曰:“我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着一字。”又曰:“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语言文字,如指示月亮所在的手指,但此手指并非月亮,乃是间接的东西,间接的指示虽然亦是达到本体的一种方法,但终没有直接指示那样的直捷,而且传到后来,有的竟错认手指便是月亮了,因此顿悟禅宗的直接方法便应着实际的要求而产生,而且大大的发展开来了。但“不立文字”,并不是绝对鄙弃文字之意,文字智识之价值,仍为禅宗祖师们所重视,菩提达摩即以《楞伽经》印证后学。   

   相传“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自来禅宗以此事为以心传心的直接方法的根据。但以前的大藏所收的经论不记此事,隋唐的宗匠亦无言此事者,宋朝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此经藏于内府,外间不传,所以有人疑心是捏造出来的。后来此经由内府流出,收入续藏经中,疑云遂释。但苟无论此事此经之有无,事实上菩提达摩所传之禅法,确实是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的。此种直接表示佛性之方法,释迦见诸应用者不只一次,如“世尊示随色摩尼珠问五方天王:‘此珠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世尊藏珠,复抬手曰:‘此珠何色’?天王曰:‘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便强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总不不知。’时五方天王悉自悟道”。(出《指月录》)又“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默然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便行’。”藏珠抬手及默然良久,皆是直示真心本体的方法,苟无论“拈花示众”一则是否确有其事,但此种方法为释迦所常运用,以接引后学,是没有怀疑的余地的。   

  “不立文字”并不是绝对鄙弃文字之意,倘释迦绝对鄙弃文字,则不会以《楞伽经》印证后学,四祖道信有法语,五祖弘忍提倡《金刚经》,六祖慧能自己虽不识字,但很重视文字学识之价值,教人须广学多闻达诸佛理。《坛经·忏悔品》云:“五解脱知见香,心自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可见禅宗之不立文字,其主旨不过是表明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有其根本迥异之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