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般若心经指掌

分享到:
般若心经指掌请益说合刻跋
古今疏心经者,不为不多,然求其好疏不可得。永觉大师以天纵知见,为此指掌,光前绝后,独揭斩新日月。其子为霖禅师,著请益说一篇,探赜钩深,说破他人说不到处。余视此二注希有,如优昙华,不敢辄擅其美,刊行于世,以贻后学。若有英灵衲僧,悟空华之无蒂,知玄珠之有光,庶几不辜他说经作注之心矣。
(日本)贞享(四年)(我清康熙二十六年)岁次丁卯季夏十八日萨州福昌住持觉海叟澄圆谨题
般若心经指掌序
般若无知,诸法本寂,根由一真之妙体,影现二谛之浮名。似实似虚,非虚实之所能拟;亦离亦合,非离合之所能明。所以空而非空,有而非有,互成不妨互夺,并存亦可并亡,泯立无阂,隐显自在,是谓般若之玄宗也。怎柰凡心易惑,智火难然,如举网以张风,似从波而捉月,徒历艰辛,翻成障碍;由是百苦交缠,千殃并集,都由此一念之执耳。兹般若心经者,文约而义寔丰,词显而理殊奥,首开空色两门,专破有无二执,有无尽而实相可显,色空合而妙义方圆,日用明此,般若之道,思过半矣。尝见诸家注释,罕臻其奥,惟贤首、孤山二疏,果弥法坛老将,但广摭经论,侈布筌□,非初学之所可通。故兹特为指掌,使其易见,所以便初学也。然万里之行,起于跬步,观者幸毋忽焉!(注:‘弥’疑是‘称’)
岁在甲午(顺治十一年)孟秋佛欢喜日
鼓山比丘元贤稽首和南序 

老汉行年今八十,  世间事事皆收拾;
惟这影子遍诸方,  败露重重遮不及。
会么!
有相身中无相身,低头方见明历历。
永觉老人自题 
般若心经指掌
清鼓山传法沙门 元贤 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此云智慧,即神悟玄奥,妙契真源也。‘波罗蜜多,’此云彼岸到,即由此妙慧,翻生死过尽,至真空之际也。般若是体,波罗蜜多是用,必合体用以成名者,乃是简不到彼岸之慧也。‘心,’是喻,喻此经乃大部六百卷之精要,如人之一身,虽有五官百骸,而心为之主也。上六字是所诠之法,下经字乃能诠之教。‘经,’训正、训常,亦训径,谓此所诠之法,乃圣凡同禀之正轨,今古不易之常道,亦即是出凡入圣之要路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乃据行而略标纲要也。‘观自在菩萨’者,以此菩萨妙慧,圆照空有,了无挂碍所以能有能无,可空可色,得大自在,故得此名。菩萨,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众生,称菩萨者从略也。‘行深般若’者,谓所修行之般若,乃是人法双空,惟一实相,非同二乘偏浅所观也。‘照见五蕴皆空’者,谓达见五蕴自性本空,即二空理深慧所见也。五蕴:色、受、想、行、识也。色,即五根五尘及法尘之半分,非止幻身也。受,谓幻身领纳外尘而得受用,有苦有乐及不苦不乐之殊也。想者,谓心缘外境而成相也。行,谓造作念念生灭迁流不息也。识,谓分别前境也。识是心王,受、想、行皆心所,合之一妄心也。‘度一切苦厄’者,谓证见真空,苦恼斯尽,当得远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苦也。原夫凡夫之人,执五蕴为我、我所,由是起惑造业,轮回六道,甘受诸苦,无有出期。二乘虽不执为我、我所,而犹执蕴为实有,所以耽空滞寂,视三界为牢狱,不发度生之愿,是谓焦芽败种,无成佛分。佛深愍之,故为说此般若之法,使其知五蕴本空,则身心如幻,世界如化,二执永亡,三障顿消;可以长御白牛,广运众生,同至彼岸,而佛与众生之名俱不可得矣。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下至三藐三菩提,皆就机而广陈实义也。‘舍利子,’佛之弟子,智慧第一,权现声闻,为众上首,故佛呼其名而告之曰:吾所谓照见五蕴皆空者,非是离蕴之空,乃即蕴之空也。汝宗中但知蕴中无人,而不知蕴亦非实,必欲灭色方可见空,是取断灭空也。当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未可差殊而观。盖空之与色,本是一体。色乃空之色,未尝不空,故不异空。空乃色之空,未尝不色,故不异色。岂可于色外取空,灭色见空哉!佛复恐人犹存空色二见,故又告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谛恒存,一味常显,非一非二,亦一亦二,涉有而不累于有,观空而不醉于空,存亡无碍,圆通无寄,般若玄旨,尽在斯矣。‘受、想、行、识,’虽非质碍之物,但均属幻有,其望真空与色无殊,故曰‘亦复如是。’此乃般若之要义,学者宜尽心焉。问:旧解有水冰之喻,世多相袭,今何不用?答:以其法喻之不齐也。空色虽有相成之义,然非坏色以显空,亦非坏空以显色;今水结为冰则水相坏也,冰融为水则冰相坏也,坏一显一,是全不知空色之义,故今不用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诸法,’指前五蕴也。‘空相,’即五蕴空之相状,乃二空理显也。盖有法,则有生灭、有垢净、有增减。今法既亡,惟一真空,岂复有生灭等之可言哉!古有作道前、道中、道后释者,非是愚意。真空相显,即佛亦且不立,况道前、道中、道后乎!又诸法空相,有师作真空、实相释者,愚意不敢袭用。以经既明言是诸法空相,何得改作实相!彼将谓诸妄既销不真何待,则空相便是实相也。不知幻色、真空,俱以实相为体;若悟实相,非独真空是实相,即幻色亦实相也。故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今但认空相为实相,则其为实相不亦偏乎!且空相虽是实相,而实相中著不得空字,不若但依经文为正。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空中,’即前诸法空之中也,真空相现,万法俱泯,故皆无之。非是坏法,性本无故,下并准此可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总是色心二者随机开合,故不同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明真空中无十二因缘也。此十二本缘觉所观之境,一曰无明:谓昏迷觉性也。二曰行:谓作业也。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因。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谓母胎中渐生诸形相也。五曰六入:谓胎中成六根也。六曰触:谓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也。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于世间生贪爱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著心也。十曰有:谓作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也。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之身老而死也。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此十二支,该三世因果,一一相因而生,名流转门;亦相因而灭,名还灭门。真空之中,悉皆离之,生灭何有,亦以性本无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