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东晋僧人。长安人,俗姓张。博览经史。起初对老庄较为有兴趣,后读维摩经而感悟,出家。善方等大乘经典,兼通三藏,成年时名声已震关中。才思幽玄,精于谈论。从学于鸠摩罗什并为其爱徒。后随鸠摩罗什入长安。其学大成,被人称为“秦人解空第一”。《物不迁论》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富涵哲理,影响深远。
一、《物不迁论》的主要思想
《物不迁论》是其一部力作,乃阐发般若性空学说,以‘即动即静’之义阐明‘即体即用’之理论。物不迁,也就是事物没有实在的运动变化的意思,事物虽有生起、流转等现象,然其本体恒不迁(不动)。事物的存在只是当下的,转瞬即逝的,不会从古至今,也不会从今返古,各性只住于一世,事物是静而不迁的,因为在佛家看来事物因缘起而自性本空。物不迁思想的存在,这主要和其人动静观、时空观是密不可分的,时间过去并不具有实在性,或者不如说是实在性的消亡。《物不迁论》所要破除的是实体性的时间,引导我们认识时间的空性。那么从这部著作中我们又能看到一些其人对于时空的看法。
僧肇在这部著作中先从自然现象谈起,就拿我们通常看到的花开花落,生死交替,寒暑更迭,昨天开放的花朵今天不凋谢了吗?秦始皇不是离我们而去了吗?今天该穿冬衣了!人们因此而认为事物是有其实在的流动变化的j但僧肇却不这么认为,并且引用了《放光般若经》说:“诸法无动转者”。这是说诸法没有实在的流转变化,虽然存在如花开花落的现象,但事物的本性没有改变,众生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已。从这点看,僧肇否定了事物本性的运动变化;不仅如此,我们还知道佛家还否定事物的根本存在。因为佛家有三法印之说,也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檠寂静”,在佛家看来,世界万象是流转不息的,只是暂时的存在,稍纵即逝的,“行”也就是无常的一切法,所以“诸行无常”;不仅事物万象不真实而且世界本身就是不真实的,是假的空的不真的,世界根本不存在具有自性的事物或我,“法”就是一切具有自性之体和规范标准,所以“诸法无我”。既然如此,事物当然是不流动变化的,众生看到的只是现象的流转变动,而其本性是凡辈所不能见的既然世界是不真实的,那么哪里才是真实的呢?佛法中便有了“涅檠寂静”之法印,当下的都是虚妄的,只有到彼岸到天国才能得到真实和快乐,才能破除迷惑与烦恼。僧肇作为佛家子弟当然就否认了事物有实任的变化,流转的只是现象,何况佛家连具有自性的实体都给否认了,还谈什么实在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呢?不过要指出的僧肇这里的不迁,只是事物的那种缘起性空的本性无变,而不是形式不变。而这一切又与他的哲学思想是紧密相关的,他对动静、时空的看法直接决定了他的物不迁思想。
二、动静观是物不迁思想的哲学基础
在这篇作品中僧肇深刻地分析了动静的关系。既然人们看到万象的流转变动,而僧肇却说物不迁,事物没有实在的迁变,并不是事物连动的现象都没有,“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一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1】。意思也就是寻究不迁的宗旨,哪里是离开动而求静呢?必须在事物的运动中寻求事物的静止。必须在事物的运动中寻求事物的静止。所以。事物虽然是运动而常静止,不离事物的运动而求静。虽然事物是静止而是常运动的。然则,动和静不曾有差别,而迷惑的人却认为动和静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使真理陷于互相辩论之中,大道被好异的学说所歪曲。所以在僧肇这里,动静本身是一样的,没有实际的差别,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动,哪里来的静,没有静哪里来的动,这些概念与现象是相对的,而不是像常人那样将动静看成是截然不同的。在佛家看来这是由于“法执”所引起的,万象本性不是这样的,而人们却将它看成是这样的,并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无疑的,因为人们只看到了事物的现象,但却以为自己认识到了本质规律,所以大道都被好异之说给歪曲了,人们不能破除“法执”,他们的观点只能是世俗的,违真的,既然违真,人们的看法当然是错误的。
僧肇进一步说明了‘物为何不迁’及动静的关系,引述了许多经典,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2】。《道行般若经》说:诸法的生成本无所来.诸法的消失亦无所去。《中论》上说,从方向上看,知它在去。可是那个去者竞没有可到的处所。“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日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曾异。所见未曾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3】。意思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动,是根据过去的事物不保持原来的面貌来到现在,因此说事物是运动而非静止的。我所说的静止也是根据过去的事物不保持原来的面貌来到现在,因此说事物是静止而非运动的。可见,所接触的问题不曾有差别,双方所理解的却不曾相同。违背真理就是错误,符合真理就是正确。如果掌握了事物动静的真理,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4】。意思也就是既知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貌来到现在,那现在的事物怎么能恢复过去的原貌呢?既然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貌来到现在,那么现在的事物怎么能恢复过去的原貌呢?“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曾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曾有。于今未曾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曾无。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一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5】意思也就是在过去寻求过去的事物,过去的事物在过去未曾是无。在现在寻求过去的事物,过去的事物在现在未曾是有:可见.事物没有保持原貌来到现在,过去事于过去不曾是无。故知事物的过去面貌只是在过去才有,谁也不能否认,反过来,寻求现在的事物,现在的事物也不能恢复它过去的原貌。这就是说,过去事物的面貌本来就只能存在于过去,并不是从现在恢复到它的过去面貌。那现在的事物只保存于现在,也决非从过去来到现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到事物既然不能保持原貌到现在,普通人认为事物就是在不停的运动之中,但反过来想,也就是说过去的事物只在过去,不在现在,只是处在某一时间段卜,“事各性住于一世”,所以是静止的。常人只看到当下的现象,而没有放到长远的发展中,同样的事情却有不同见解,僧肇的确高人一等,所以他也便有了“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滔天。无谓其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6】的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