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中国大乘八宗的开展(3)

分享到:

  □又称东塔律宗。唐代怀素(六二四|六九七)为初祖,以其居长安崇福寺东塔,故有此称。怀素初投玄奘研习经论,未久从学于南山宗道宣、相部宗法砺,然以尚未尽善,遂撰《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纠弹旧疏十六大义的缺失,而别创一家,世称新章(新疏),一时学者归之。

  □道宣将佛教分为化教与制教,化教为化益之教,为诸经论所诠定、慧之学。化教又分性空教(小乘)、相空(说《般若经》等的大乘浅教)、唯识圆教(说唯识教义的大乘深教)。制教为制戒之教,诸律所诠,由对戒体的看法分为三宗,即:实法宗(有部以戒体为色法)、假名宗(成实论以戒体为非色非心)、圆教宗(据唯识宗教义以戒体为心法)。道宣称该律为圆教宗,以心法(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为戒体。

  □“金刚界”与“胎藏界”二者合为密教根本两部。密教视宇宙万象皆为大日如来所显现,表现其智德方面者称为金刚界,表现其理性(本来存在的永恒悟性)方面者称为胎藏界。如来内证的智德,其体坚固,不为一切烦恼所破,犹如金刚宝石的坚固,不为外物所坏,故金刚界具有智、果、始觉、自证等诸义。反之,如来的理性存在于一切之内,由大悲辅育,犹如胎儿在母胎内,亦如莲花的种子蕴含在花中,是故譬之以胎藏,故胎藏界具有理、因、本觉、化他等诸义。

  □密教以六大为宇宙法界的本体,诸法缘起的根源。六大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遍满法界,虽一尘一毛,亦必具有六大,无一不为六大所造者。此乃就其普遍之义而称六大,就诸法之所依而称体大。

  □四曼,为四种曼荼罗的略称,指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相,谓相状差别;大,谓周遍。为体、相、用三大之一。密教建立大、三昧耶、法、羯磨等四种曼荼罗以尽万法的相状,乃与六大“体”大、三密“用”大相对而称四曼相”大。四种曼荼罗系自外界明其相状而得认知,故称为相;以周遍于万法,故称为大。曼荼罗,为轮圆具足之义;相大,则谓于一法具足众法而轮圆周备,故称曼荼罗为四曼相大。

  □三密,为身、口、意三密。三密的作用遍于法界,赅通宇宙万有,故称三密用大。即众生的三业相应于佛的三密,无隔无别,彼此不二。此理非凡夫所能了解,须经修持后,方能体悟,故称之为密。如来因三密而成就清净功德,一切山河大地法界体相,均是如来清净法身,因众生不知,故称“身密”。一切音声皆是如来说法语言,因众生不知,故称“语密”。识大周遍法界,如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众生不知,故称“意密”。密宗之修行者,即藉结手印功德之力,将自己的身业转成如来的身密;藉持咒功德力,将自己的语业转成如来的语密;藉观想本尊的功德力,将自己的意业转成如来的意密。藉三密加持作用,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国土可成净土。在三密加持下,令众生均能圆满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成就即身成佛的妙行,显示众生本觉的果德。

  □《大日经》由善无畏所译出,《金刚顶经》则有三种译本:□唐代不空所译的《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凡三卷。为流传最广泛者。□唐代金刚智所译的《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又称《略出经》,凡四卷。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译出。□北宋施护所译的《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教王经》,凡三十卷。所谓金刚顶,即诸经中最高之意。所谓略出,系自十万颂的广本略出其精要。为求加快证入佛、菩萨的境地,故于该经详述密教独特的秘密修行仪轨。梵本今已不存。

  □一行,唐代河北人,尝师事善无畏、金刚智,与善无畏共译《大日经》,并笔录成集,继之撰《大日经疏》,至今亦为密教所重视。此外,一行又精于禅、道、数学、历法等,亦为我国天文历算家。惠果(七四六|八○五),唐代陕西人,受不空赏识,尽传其三密法要,建立“金胎 不二”思想,历任代宗、德宗、顺宗三朝国师,倍受崇敬。当时各国入唐求法者,多从师受密宗教义,曾授法予日僧空海、新罗僧惠日、悟真等,而将此宗传入日本、新罗。

  □元世祖尊八思巴为国师,敕封“大元帝师大宝法王”的尊号,喇嘛教(喇嘛教实即以密宗为骨干的西藏佛教)遂成为元代的国教。明朝建国后,对西藏仍依元朝旧制,成祖封噶举派的德欣喜巴(Dezhin Shegpa )为大宝法王。至清代,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亦优遇喇嘛僧,如康熙、雍正皇帝都曾为其建寺,雍正并改北京雍和宫为喇嘛寺。

  □拈花微笑的典故,在禅宗典籍《宗门杂录》、《人天眼目》、《佛祖统纪》、《五灯会元》等,均有记载。故事是说佛陀昔于灵山会上,手拈一花示众,当时与会大众都默然无对,唯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遂付以“正法眼藏”。世尊的拈花付法乃成为后世禅门付法的根本典范。

  □荷泽神会(六六八|七六○),曹溪六祖惠能晚年弟子。惠能示寂后,两京之间皆偏向神秀一派。师欲振六祖之风,着《显宗记》,定南能为“顿宗”,北秀为“渐教”,确立“南顿北渐”之名,并竭力发挥惠能思想,南宗因而取代北宗地位,影响广远,乃至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南宗之盛,神会居功甚伟。贞元十二年,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的宗旨,以师为禅宗第七祖。青原行思法嗣石头希迁,门下高足有天皇道悟、天然丹霞、药山惟俨等,尔后开衍为云门、法眼、曹洞三宗。南岳怀让门下法嗣以马祖道一为上首,其百余弟子中,以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章敬怀晖、大珠慧海、庞蕴居士等人,被推重为禅林尊宿,尔后开衍为临济、沩仰二宗。至唐末五代,我国禅宗已形成以上五家之正系。至宋代,临济宗更分衍出黄龙、杨岐二派,至此,菩提达摩传来我国的禅宗乃蔚为“五家七宗”。

  □念佛即忆念佛的意思,又转为观念佛的相好,或唱念佛的名号。此四种念佛的方法乃根据宗密的《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所载,即:□称名念佛,谓专心称念佛的名号,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观像念佛,谓观佛像,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本性佛从而显现;□观想念佛,谓于心中观想佛之相好圆满,观想纯熟,则三昧现前;□实相念佛,谓观自身及一切法性真实的相,乃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念念相续,则三昧现前。

  □十六观法出自《观无量寿佛经》,谓念佛行者由忆念弥陀之身与净土,得以往生西方的十六种观法,即: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